-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简(bái jiǎn)的意思:指无所作为、无所用心的人。
比邱(bǐ qiū)的意思:比喻人才或学问高超,超过他人。
波罗(bō luó)的意思:形容物体或情况摇摆不定、不稳定。
雕虫(diāo chóng)的意思:形容过分追求琐细小事,而忽略大局。
多闻(duō wén)的意思:指一个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各种信息。
彷徨(páng huáng)的意思:形容心神迷茫,不知所措。
宁一(níng yī)的意思:宁可选择一种,不愿选择另一种。
菩萨(pú sà)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萨,也用来形容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求名(qiú míng)的意思:追求名誉和地位。
入山(rù shān)的意思:进入山林
少时(shǎo shí)的意思:指在年少时光阴短暂,时间过得很快。
世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
所之(suǒ zhī)的意思:指所述或所说的地方或事物。
一事(yī shì)的意思:指做事没有任何成果,一无所获。
知识(zhī shí)的意思:指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广博,涵盖面广,深度深。
作善(zuò shàn)的意思:做善事,行善行。
善知识(shàn zhī shí)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
- 鉴赏
这首诗《感事》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首句“白简彷徨寻所之”,以“白简”象征官吏的职权,表达了诗人面对权力与选择时内心的矛盾与彷徨。接着,“入山不深复何辞”则暗示了诗人对于逃避现实或遁入空门的思考,但又似乎意识到这种逃避并非解决问题之道。
“世人煮鹤宁一事,而我雕虫亦少时。”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世人对待事物的轻视与忽视比作“煮鹤”,而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投入比作“雕虫”。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学创作,也值得认真对待。
“多闻比邱结未断,求名菩萨缘当迟。”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修行与名利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者不应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而应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智慧的积累。这里“比邱”指的是佛教僧侣,“菩萨”则是佛教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最后,“怨生转作善知识,咀口谶却波罗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转变负面情绪的看法,认为怨恨可以转化为有益的指导,即“善知识”,而“咀口谶”可能是指口头上的诅咒或不祥之言,最终会带来“波罗夷”的后果,即佛教中的罪恶标记。这表明诗人认为,消极的情绪和言语不仅伤害他人,也会反噬自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诗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体现了王世贞作为一位文人学者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赵涧边叶丹厓在雁山未回诗以寄之
老怀绝驰驱,閒居少来往。
枕石松下眠,步屧林间响。
携农看芳田,喜见稻苗长。
种秫既有秋,此外复何想。
意逐浮云去,随君到空山。
兴剧足力疲,不能强跻扳。
去为十日期,期尽君当还。
幽斋倚修竹,迟尔论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