衾薄风侵骨,心空月在扃。
屡携孤杖去,带雪步荒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释函可在冬日里独居茅屋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超然之感。
首句“举世皆兵革”,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出一个战乱纷飞的世界背景,与诗人所处的宁静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安居自朔庭”一句,点明诗人虽身处战乱之中,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逸,选择在北地的茅屋中寻求心灵的避难所。
“佛容参米汁,客与论棋经。”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他与佛对话,探讨生活的真谛;与客人对弈棋局,享受闲适的乐趣。这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理解,也展现了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衾薄风侵骨,心空月在扃。”这两句则细腻地描绘了夜晚的茅屋生活。薄薄的被褥难以抵御寒风,但诗人的心境却是空灵而宁静,仿佛与月光融为一体。这里的“扃”字,既指门扉,也暗喻内心世界的封闭与独立,表现出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
最后,“屡携孤杖去,带雪步荒坰。”诗人多次独自携带一根木杖,踏雪前往荒远之地。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他对外界探索的好奇心,更象征着他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的决心。在这样的行动中,诗人似乎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释函可面对战乱世界时的超然态度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以及他对自然、佛教哲学及个人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灏气收残暑。恰金飙、夜来染就,小山幽树。
丛桂离离香满径,正值秋棠开处。
掩映也、倍添娇妩。
红烛三条围锁院,记妲娥、不肯相怜取。
平生恨,那堪数。思量旧事多如雨。
忆前生、婆娑曾在,清虚之府。
沦谪红尘三十载,却羡广寒清苦。
忘不了、花阴玉兔。
月到中秋光定满,折花枝、吾欲骖鸾去。
再快作,霓裳舞。
四壁萧然,每自笑、谋生无术。
空余得、半生落拓,酒狂诗癖。
短砌有花聊适宜,茅斋无地堪容膝。
问柴门,何事日长关,维摩疾。且瀹茗,松闲石。
且放艇,溪头月。况此身蝶梦,此生驹隙。
踪迹好寻闲处住,心情莫向愁边歇。
尽掀髯、一笑万峰横,遥天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