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偈·其一七四》
《诗偈·其一七四》全文
唐 / 庞蕴   形式: 偈颂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变成(biàn chéng)的意思:指事物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不离(bù lí)的意思:不分离、不离开

离心(lí xīn)的意思:离心指的是心思不专注,思绪不集中,容易分散注意力。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然即(rán jí)的意思:表示事物立刻就会发生或立即就能明白的意思。

如是(rú shì)的意思:如此;正是这样。

是用(shì yòng)的意思:指正确、适当地使用事物或方法,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无诸(wú zhū)的意思:没有任何事物、一无所有

翻译
佛并不离开内心,内心也不离开佛。
当内心平静如菩提,心中就有了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可能导致执着,从而变为魔性。
如果能这样运用心,十八层地狱从何而来呢?
注释
佛:佛教中的最高智慧或觉悟者。
心:指人的思想、情感和意识。
菩提:佛教术语,意为觉悟或智慧。
物:这里指执着或外在的事物。
魔:佛教中指迷惑人心、阻碍修行的力量。
无:佛教中的空无或非执着状态。
十八:佛教中常用来形容苦难深重,此处可能象征困境。
从何出:出自何处,引申为如何产生。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它探讨了佛教中心与佛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心灵体验和哲学思考。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这一句明确指出了在佛法修持中,佛与心是不可分割的。心,即个人内在的觉知与意识;佛,则是觉悟、智慧的象征。这两者如影随形,是相互依存的。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这里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当心处于宁静无念的状态,即可达到菩提(即觉醒、悟道)的层次。然而,一旦心中产生任何概念或执着(即“物”),便可能阻碍了这一过程。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上述观点。当心中的“物”(即各种念头、情绪和执着)过多时,它们就可能转化为障碍修行的“魔”。反之,如果内心真实达到空性的状态(即“无”),那么便无所谓的佛法可言,因为已经超越了世间的概念。

最后,“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这句话可能是在询问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上述原理,那么“十八”——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或修行方法——又将如何出现或被理解。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自问自答,也可以视为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偈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辨,揭示了佛教修行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心与觉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超越世间的种种束缚达到真实的解脱。

作者介绍

庞蕴
朝代:唐

庞蕴(生卒不详) 字道玄,又称庞居士,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禅门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有关他的公案时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中,以作为行者悟道的重要参考。其传世的偈颂(迄今流传近200首)以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在唐朝白话诗派中以其重于说理为一特点。至于他和女儿灵照游戏自在的情节,配合其诗偈中全家习禅的描述,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转而成为戏曲宝卷文学着墨的题材。
猜你喜欢

真定府试院后合祀关帝文昌楼联

文武一龛如在上;弟兄同节此登高。

(0)

赠李德膏联

我听其言未云足;君知此意不可忘。

(0)

寿余星如

仕路陆沈真大隐;义风山积自长年。

(0)

挽吴荣光联

为名士,作词臣,任封疆大吏,爱路近家园,小住桂林营绿野;

工书画,考金石,著燕许文章,怅迹疏坛坫,遽闻兜率迓香山。

(0)

集字联

岂愿文才过屈宋;勤思圣道仰颜曾。

(0)

集字联

书有鱼传人咫尺;门唯爵到地清高。

(0)
诗词分类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诗人
张载 潘岳 薛逢 梁章钜 孙光宪 王处一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谢枋得 郭璞 晁端礼 徐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