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邑有贤,贵将夺我田。
谁谓邑有贼,功成授我秩。
这首民谣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陆铨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首句“谁谓邑有贤,贵将夺我田”,以质朴的口吻揭示了社会中权力与财富的不平等现象。在某些地方,所谓的贤能之士或有权势的人,往往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剥夺普通百姓的田产,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对于权力滥用的无奈与愤慨。
接着,“谁谓邑有贼,功成授我秩”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中的另一面——那些看似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在功成名就之后,获得了不应属于他们的职位和利益。这不仅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也反映了人们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最后,“移家莫近大宅居,但愿土风淳且熙,贫贱相怜贵不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他建议人们不要靠近那些权贵的大宅居住,而是希望社会风气能够淳朴和谐,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尤其是贫贱者之间,能够彼此扶持,避免被权贵欺压。这种愿望体现了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社会理想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民谣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中存在的权力与财富不平等、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并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