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实柄咸淳,无君欲不臣。
去国獒频嗾,居村虎自驯。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全州吕农簿挽诗三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忠良之士难以立足的哀叹。
“谁实柄咸淳,无君欲不臣。”这两句表明在一个缺乏真正领导的环境中,诗人即使想要保持忠诚也不容易,因为没有君主的正直领导,诗人的忠心也就无处安放。
“举朝皆谄子,此老独全人。”这里诗人指出整个朝廷充斥着阿谀奉承的小人,只有诗中所说的“此老”——可能是指吕农簿挽,或者是理想中的正直之士——保持了完整的人格。
“去国獒频嗾,居村虎自驯。”这两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政治环境的险恶。獒犬在国外频频狂吠,象征着朝廷中忠良之声被压制;而老虎居于村野却变得温顺,这暗示了本应凛冽强硬的事物或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只能委曲求全。
“伤心诸狎客,容易竟亡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轻易与时势妥协、甚至因此而失去自己初衷的“诸狎客”的哀伤和批评。这里的“诸狎客”可能是指那些为了保全自己而随波逐流的人,而“容易竟亡陈”则意味着这样的态度最终将导致个人的毁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深刻地揭示了宋末元初时期的政治现实,以及诗人对于忠良之士难以存身的无力感。
少读隐逸传,雅意烟霞人。
居官早自缚,半世几没身。
青衫类枯叶,两鬓如烂银。
人知趋走苦,己重疾病湮。
归微三径资,尚窃太仓陈。
邻里有伏腊,弟兄无越秦。
况此交友高,而能朝夕亲。
君还志远游,所愿犹逡巡。
我乃叹寡与,未易论苦辛。
勿道车马乏,勿嫌风雨频。
春风未著江南村,梅花有方先反魂。
斓斑初疑霜集晓,烂漫忽若月挂昏。
孤山寺下林逋宅,松风亭前东坡园。
想应照水自愁绝,谁复好事来相温。
我今居閒百无念,夜半始寝起及暾。
欲拈堕蕊每攀树,要看落影长开门。
东南文士推诸孙,妙处不在工语言。
要于险韵出奇峭,敢云小技未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