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岑黄路,诗应不费寻。
隔溪茅屋水,近郭竹坡深。
路曲盘山顶,人劳息木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岑黄路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走马岑黄路,诗应不费寻”,开篇即以动态的行走引入,岑黄路作为背景,暗示了旅途的悠长与景色的丰富,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基调。接下来,“诗应不费寻”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敏锐感知和诗意的自然流露,仿佛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诗情画意,无需刻意寻找。
“隔溪茅屋水,近郭竹坡深”两句,通过“隔溪”、“茅屋”、“水”、“近郭”、“竹坡”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景象。溪水潺潺,竹林深深,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隐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路曲盘山顶,人劳息木阴”进一步描绘了道路的蜿蜒曲折,以及旅途中短暂的休息场景。山路盘旋至山顶,不仅考验着行人的体力,也让人在劳顿之余得以在树荫下稍作休憩,感受大自然的清凉与宁静。这一句通过对比“劳”与“息”,体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短暂的愉悦,富有生活气息。
最后,“驿楼应咫尺,衙鼓正沉沉”将视角转向了更远处,驿楼与衙鼓的描写,既暗示了旅途的终点或驿站的存在,也通过“沉沉”的鼓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庄严的氛围。这不仅是对旅途的总结,也是对即将结束的旅程的一种期待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岑黄路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记得踏青期近也,漫空朝雨生寒。
故园迢递隔烟峦。芜香门外路,引梦到江干。
尘满湘琴怜寂寞,天涯春事初阑。
殷勤拂袖更重弹。思归三十曲,双琐玉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