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容依槛转,鸟影渡江来。
汲水僧归寺,衔花鹿印苔。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林寺院景象。首句“路暗松杉密”,以暗淡的道路和茂密的松杉,营造出一种深邃与神秘的氛围。接着,“天空雾雨开”一句,雾气散去,天空放晴,光线穿透云层,给整个画面带来了一抹明快的色彩,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山容依槛转,鸟影渡江来。”这两句细腻地描绘了山势随视线变化而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以及远处飞鸟穿越江面的生动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山的轮廓在视野中缓缓变换,仿佛是时间的流动;而鸟儿的飞翔,则是自然界的自由与活力的象征。
“汲水僧归寺,衔花鹿印苔。”这两句则转向对寺内生活的描写。僧人从山泉处取水归来,隐含着修行与日常生活的和谐统一;而鹿衔着花朵,在苔藓上留下足迹,既表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也寓意着禅意中的清净与自在。
最后,“年年蚕麦熟,贫道啜斋回。”通过描述每年农作物丰收的景象,以及僧人在享用斋饭后返回寺院的情景,体现了生活的循环与简朴,以及对自然恩赐的感恩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寺院的静谧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与生活智慧。
日出山雾黄,五月气犹肃。
溟濛十里馀,辕马伤局缩。
岂不惮驰驱,所欣恣余目。
沈沈树隐岑,稍稍黍抽陆。
仰观云中岫,俯视涧底谷。
境深工出奇,地古尚馀朴。
驾言问民风,十稔九无熟。
岩嵌时突烟,委复閟土屋。
行行重嗟咨,明光竟遗覆。
予本登才贤,幽探事陶育。
抚此晋阳区,孱绵愧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