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
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
非因驰照远,谁复认池台。
池台(chí tái)的意思:池台是一个指代园林中的亭台建筑的成语,意为水池边的亭台。在引申义中,池台也可指代住宅或官邸中的亭台。
电影(diàn yǐng)的意思:指用摄影机拍摄并制作成影片的艺术形式。
海棠(hǎi táng)的意思:指美丽而短暂的事物或景象。
惊电(jīng diàn)的意思:形容声音或消息传得非常迅速,像闪电一样惊人。
流萤(liú yíng)的意思:形容微弱的光亮。
明月(míng yuè)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清澈、明朗动人,也用来比喻人的才情出众、光彩照人。
三两(sān liǎng)的意思:指数量不多,大约是三到五个。
团扇(tuán shàn)的意思:指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合作的精神。
蟋蟀(xī shuài)的意思:比喻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坚强、顽强的精神。
海棠花(hǎi táng huā)的意思: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诗人独自起身,追寻月光与晨星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美丽。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听觉(蟋蟀的鸣叫)、视觉(海棠花的半开)、触觉(秋衫被露水打湿)和想象(流萤与电影般的光影),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略带凉意的氛围。
首联“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以动态的视角展开,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穿越夜色,追寻那明亮的月光与初现的晨星。这种孤独而坚定的探索,既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颔联“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则将焦点转向了自然界的声音与形态。蟋蟀的低吟与海棠花的半开,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循环。
颈联“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进一步深化了夜色的凉意与环境的静谧。秋衫被露水打湿,团扇上沾满了青苔,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尾联“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以动态的场景结束,流萤的飞舞与电影般的光影在窗户上映现,既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象征着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一联巧妙地回应了首联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生命瞬间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与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