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从今(cóng jīn)的意思:从今以后;从现在开始。
国学(guó xué)的意思:
(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 高祖 受命,议创国学。” 唐 韩愈 《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庄劚松》:“ 吉州 庄寿年 ,号 斸松 。 乾隆 初年,贡入国学。”参见“ 国子监 ”。
(2).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参见“ 国故 ”。金铃(jīn líng)的意思: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悦耳动听。
今上(jīn shàng)的意思:今上是指当前的君主,特指现任的皇帝。
木舌(mù shé)的意思:指说话不利索,口齿不清楚。
士林(shì lín)的意思:指学问渊博的人才。
泰山(tài shān)的意思:指非常伟大、威严、稳固的事物或人物。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先生(xiān shēng)的意思:先生一词可以指代男性,也可以指代受过教育、有地位的人。在古代,先生一词常常用来尊称有学问、有才干的人。
之子(zhī zǐ)的意思:指父母的孩子,也可以指某人的儿子。
- 注释
- 石与孙:指代两位国学老师的名字。
金铃:比喻老师的智慧如同金子般珍贵。
士林: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群体。
观诸掌:形容视野广阔,洞察一切。
之子:对学者的尊称,这里指那位老师。
上泰山:登上泰山,象征追求学问的巅峰。
- 翻译
- 国学老师石与孙,像金铃般智慧在士林间流传。
他立志要将世界尽收眼底,这位学者从此踏上泰山之巅。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送傅夷老》中的两句。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高洁品格的赞赏。
“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国学(即太学或国子监)的师生们如同坚固的石头和深远的孙枝一般,在学术林间中发出像金铃木舌般清脆悦耳的声音,传递着知识和智慧。这里不仅形容了他们的学问渊博,更隐含着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石头坚不可摧,而影响力则如孙枝般深远。
“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宏大的抱负和壮志凌云的情怀。诗人借“天下”之大,表明了友人的抱负非同小可,而“诸掌”则是希望能够把握住这个广阔的世界。接着,“之子从今上泰山”一句,则是在比喻友人从此踏上人生巅峰,就像攀登泰山一般,意味着他们将会有更高的成就和地位。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借代和对抱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望和赞美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讷堂和尚住秀之天宁
苏州有,常州有。真个有,未尝有。
贱时倾国不可换,贵则陪钱挜一㪷。
伸一手,缩一手,日月奔忙,山河倒走。
济北瞎驴退三步,跛脚云门大张口。
阿呵呵,只今此话大行,何待三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