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妙寺偶成·其一》全文
- 翻译
- 在翠玉般的光泽中,他手持藤杖,
穿梭在绿如云海的竹林间,乘坐着竹制的轻便小车。
- 注释
- 翠玉光:形容玉石的光泽像翠绿色的宝石。
藤拄杖:用藤蔓制作的手杖。
绿云丛:密集的竹林,比喻竹叶茂盛如云。
竹提舆:竹制的小车,古代一种轻便交通工具。
幽寻:深入探寻幽静的地方。
堪:能够,适宜。
盘泊:停留,驻足。
绝胜:远远超过,胜过。
当年五马车:昔日的豪华马车,可能指的是显贵出行的排场。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宣妙寺的游览之情。"翠玉光中藤拄杖",设想中是一根缠绕着翠绿藤蔓的木杖,在阳光下闪耀着如同翠玉般的光泽,这已是对自然景致的一种高雅描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绿云丛里竹提舆"则进一步展现了寺庙中竹林深处,一辆竹制小车静悄悄地穿行其间,这是对宣妙寺内环境的一种生动描绘,通过这两句,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在这片宁静之地的步履声。
"幽寻是处堪盘泊"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心境。"幽寻"表明了他对此类僻静之所的探寻和喜爱,而"是处堪盘泊"则指代宣妙寺,或许是其中某个特定的地方,"堪"字暗示着这块地方适宜停留休息。"绝胜当年五马车"一句,更显得诗人对此刻感受的赞叹和珍惜。在古代,"五马车"往往用来形容官宦之家的豪华,而诗人却将宣妙寺的情景比作远超过了昔日的荣华,这样的对比,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宣妙寺自然环境和建筑布局的细致描写,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尘嚣、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平和的,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是内心深处的喜悦。这正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