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待韩康出,儿催孺仲还。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复上韶阳述怀呈使君(其三)》。诗中以“一路迎鸿雁,行将及庾关”开篇,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景象,鸿雁南飞,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而“行将及庾关”则暗示了诗人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期待与紧张。
接下来,“那能似潮汐,祗到二禺间”,诗人以潮汐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起伏不定、难以预测的感慨。潮汐有涨有落,如同人生的起起落落,而“祗到二禺间”则可能是指诗人对于某种特定情境或目标的追求与达成。
“母待韩康出,儿催孺仲还”,这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韩康和孺仲都是古代的隐士,这里通过“母待韩康出,儿催孺仲还”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矛盾。一方面,他渴望像韩康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束缚;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如孺仲般被家人催促回归尘世,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最后,“艰难因水菽,未忍老栖閒”,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时,即使年华老去,也不愿意过着无所事事、闲散的生活。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即使面临困难,也愿意奋斗不息,不愿在岁月的流逝中虚度光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由与隐逸的向往,也有对责任与现实的考量,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和弟通判陜府
丹绂双纹绶,朱轓左画轮。
平生固自负,归去亦荣亲。
美俗馀分陜,悲歌激在陈。
别离俱未易,因目二毛新。
三清殿木槿
三清殿前木槿树,朝繁夜暗自相催。
晨光始出洛水上,暮雨又下云阳台。
仙姬神女衣服丽,紫玉杂佩垂玫瑰。
春馀众木苦寥落,况乃渐逼清秋来。
繁花满目真可惜,稍稍万户铺苍苔。
黄冠道士情意薄,见似不见年年开。
清风满席车马少,莫与共赏倾金罍。
尝疑壶中有仙术,安得升天系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