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披蒙茸,始得陟崇巘。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博文(bó wén)的意思: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博闻强识。
不善(bù shàn)的意思:不擅长、不熟练、不善于某种技能或行为。
格物(gé wù)的意思: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古人(gǔ rén)的意思:指古代的人,也泛指古代的智者或先贤。
何足(hé zú)的意思: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的事物
江上(jiāng shàng)的意思:指在江河上,表示在江河之上或靠近江河的地方。
来者(lái zhě)的意思:指来的人或事物。
留情(liú qíng)的意思:在处理问题或处理他人的过错时,心存怜悯和宽容,不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
蒙茸(méng róng)的意思:形容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的样子。
歧路(qí lù)的意思:指道路分岔,选择困难,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善变(shàn biàn)的意思:指人的性格或态度善于变化,不固定或不可靠。
圣衷(shèng zhōng)的意思:指高尚的情感、崇高的志向。
识面(shí miàn)的意思:识别人的面相和表情,以推测其内心思想和真实意图。
素琴(sù qín)的意思:指没有经过修饰或装饰的琴,比喻人的才华和品德纯正,没有虚伪的外表。
图书(tú shū)的意思:指书籍、图书馆等与书有关的事物。
危峰(wēi fēng)的意思:形容山峰险峻,非常危险。
于今(yú jīn)的意思:指到了现在,表示时至今日。
糟粕(zāo pò)的意思:指坏的东西或事物的残留部分,也指不好的东西。
中见(zhōng jiàn)的意思:指能够从一件事物的局部看出整体的特点或本质。
坐中(zuò zhōng)的意思:指在一群人中间占据中心位置或处于主导地位。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邹元标所作的《独对亭书怀次王阳明先生韵》。诗中以“独对亭”为背景,抒发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几从江上过,危峰坐中见”,描绘了诗人多次从江边经过,但真正能静坐其中,欣赏到高耸入云的山峰,却是在此刻。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感慨,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接着,“清秋披蒙茸,始得陟崇巘”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清冷与山峰的高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挑战困难的决心。通过“始得”二字,强调了攀登高山的不易,同时也寓意着在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诸贤聚一堂,图书已识面”一句,可能指的是诗人与智者的交流,通过阅读书籍,与先贤的思想对话。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忆昔迷歧路,困衡不善变”表达了诗人过去曾迷失方向,遭遇困境,但并未放弃,而是坚持改变,寻求出路。这反映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博文并格物,留情经与传”则表明了诗人广泛学习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同时对经典著作保持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于今两寘之,深荷圣衷眷”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自我反思,以及对圣人教诲的深深感激,暗示了他在道德修养上的追求。
最后,“古人弃糟粕,用为来者劝”一句,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去伪存真、吸取精华的重要性,鼓励后来者从中得到启示和指导。这里的“素琴本无弦,了心何足辩”可能是指,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无需外在形式的装饰,内在的修为才是最重要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个人经历的反思、对知识的追求、道德修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过胭脂河
胭脂山头平劈破,一道长溪此中过。
匠人十万斧凿功,疑是六丁天所课。
危桥挂空若生成,石壁千仞开锦屏。
两边罗列八九里,吴艎蜀艑西东征。
四方职贡纷联络,扬子大江风浪恶。
九重宵旰劳圣心,特策有司亟兴作。
左通银墅右沙河,滔滔湛湛皆恩波。
可怜伊昔六代时,无有及斯竟若何。
老臣挟书朝帝所,拭目奇观喜欲舞。
稽首作歌颂神武,磨厓镌刻昭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