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声寒过竹,树色静疑山。
落霞江岸远,如为映苍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处书斋,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首句“隐几淡无虑”,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心灵平静的状态,仿佛远离尘嚣,心境如水。接着,“日斜偶启关”一句,以时间的变化暗示氛围的转变,夕阳西下,书斋之门轻轻开启,自然与内心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
“鸟声寒过竹,树色静疑山”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脱的意境。鸟儿的叫声在竹林中回荡,带有一丝寒意,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而远处树木的颜色则显得格外宁静,甚至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山峦在眼前浮现。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和谐。
“世藉《六经》重,天留一老闲”两句,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看来,虽然世界重视《六经》这样的经典著作,但他更珍视这份来自自然与内心的闲暇时光,体现了对传统智慧与个人精神追求的双重认同。
最后,“落霞江岸远,如为映苍颜”一句,以落日余晖中的江岸为背景,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落霞的色彩与江面的倒影相互映衬,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与深沉。这句诗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太湖三万顷,湖中东西山。
谋隐愧不早,欲往嗟衰年。
道南地夷旷,半占龟鱼渊。
断岸连疏村,浮云栖平田。
得此愿可酬,不啻湖山间。
瞻彼闵子巷,卜居千载前。
犹存六七舍,古柳生青烟。
邻曲来无时,为予喜欲颠。
畴知在尘境,中有风月閒。
吾将老此乡,草木俱欣然。
团圞秋卉出篱东,惹露凌霜衮衮中。
疑是花神抛未过,更教辗转向西风。
洁志登高塔,西南对海城。
一真虽有相,万法本无生。
梅雨侵窗冷,天风入海清。
临回慵更语,祖意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