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将夜共静,空与月俱明。
烛滴龙犹伏,垆开凤欲惊。
太息兴床念,宁敢离衣行。
唯畏残藤尽,不闻桴鼓鸣。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明亮,通过烛火、炉火、落叶、冰冻的溪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身体病痛以及生命脆弱的感慨。
首联“风将夜共静,空与月俱明”,以风、夜、空、月为背景,渲染出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明亮,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意境。
颔联“烛滴龙犹伏,垆开凤欲惊”,通过烛火与炉火的对比,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烛火滴落,仿佛是时间的流逝;炉火打开,似乎预示着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但又带着一丝不安与紧张。
颈联“叶飞林失影,冰合涧无声”,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寂静与冷寂。落叶在空中飞舞,却未能留下任何痕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冰封的溪流不再有流水声,展现出一种死寂的景象,寓意着生命的终结。
尾联“太息兴床念,宁敢离衣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他叹息于自己的病情,不敢轻易离开衣物,既是对身体病痛的担忧,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唯畏残藤尽,不闻桴鼓鸣”则点明了诗人的恐惧与期待。他害怕藤蔓的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同时也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象征着对生活、对世界的渴望与留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健康、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与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照溪尽洗骄春意,倚竹真成绝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应笑走京尘。
即今画史无名手,试把清诗当写真。
诗骚湘水客,风度曲江公。
一夕南楼去,千秋东省空。
囊封震朝右,墨敕绝宫中。
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