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柱无十笏,崥崹上若鶱。
翠萝倚作屏,渌水开为鉴。
既澄息诸虑,惟虚含众妙。
彼此(bǐ cǐ)的意思:互相;相互之间
澈底(chè dǐ)的意思:彻底,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或遗漏。
东坡(dōng pō)的意思:指杜甫和苏轼这两位唐宋文学家,也泛指文学才子、文化名人。
古镜(gǔ jìng)的意思:指古代的镜子。
古今(gǔ jīn)的意思:古代与现代,过去与现在
怀民(huái mín)的意思:关心民众,怀念百姓的苦难。
静者(jìng zhě)的意思:指心境安宁、不动声色的人。
渌水(lù shuǐ)的意思:比喻人的才情、品德等像清澈的水一样纯洁无瑕。
上下(shàng xià)的意思:上下表示范围或顺序,上指高处、前者或前侧,下指低处、后者或后侧。
松竹(sōng zhú)的意思:指松树和竹子,比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天池(tiān chí)的意思:指天空中的湖泊,形容湖泊辽阔壮丽。
未免(wèi miǎn)的意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过于极端、不可避免或无法容忍。
虚舟(xū zhōu)的意思:比喻空洞无物的言辞或虚假的行为。
轩辕(xuān yuán)的意思:指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轩辕黄帝,也用来形容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地位。
演漾(yǎn yàng)的意思: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多用于形容事物的连续、循序渐进的变化。
映带(yìng dài)的意思:指光影映照,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意境。
众妙(zhòng miào)的意思:形容事物非常奇妙、多样化,充满无限的智慧和巧妙之处。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碧照亭”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景象。
首先,“六柱无十笏,崥崹上若鶱”,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碧照亭的高耸,仿佛直插云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其雄伟壮观的姿态。
接着,“天池临澈底,古镜是轩辕”,将碧照亭比作古代的宝镜,映照着清澈见底的天池,寓意其如同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
“荇藻梳演漾,松竹影在里”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水中的荇菜和藻类比作梳子,轻轻梳理着水面的波纹,而松竹的倒影则在水中摇曳生姿,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东坡张怀民,未免溷彼此”一句,巧妙地引用了苏轼和张怀民的故事,表达了即使在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中,也难免会有世俗杂念的干扰,引人深思。
“翠萝倚作屏,渌水开为鉴”中,“翠萝”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渌水”则代表了清澈与纯净,两者结合,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清雅脱俗的画面。
“上下映带清,著我虚舟泛”描绘了碧照亭周围环境的清幽,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世界,诗人乘坐着空灵的舟船,在这清新的世界中自由漂浮,体验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既澄息诸虑,惟虚含众妙”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美景,达到了心灵的净化,领悟到了宇宙间的奥秘与和谐。
“此意自古今,静者閒来照”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无论古今,只有静心之人方能洞察万物之妙,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碧照亭及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白头月旦喜经题,远别新知意转凄。
共说天南威凤起,却怜江北杜鹃啼。
玄黄莫问群龙战,函盖还须只手提。
忆我丝纶曾共掌,凭君一讯旧金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