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是,增金以黄。昔非今是,谤沉无香。
夜江佐舟,吾今渡汝。句中之眼,如水有乳。
这首诗《六世祖师画像赞·五祖》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五祖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观前后身,两镜一面。” 开篇即以两面镜子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五祖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如同两面镜子,映照着过去与未来,揭示了佛法的深远与不朽。
“左右对之,三者顿现。” 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五祖在佛法传播中的作用,如同站在中间,将佛法的真理、实践与智慧同时展现给世人,使得佛法的三个层面——理论、实践与智慧——得以同时被理解和接受。
“今非昔是,增金以黄。”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五祖在佛法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如同将金色变为黄色,不仅没有减少其价值,反而使其更加珍贵,象征着五祖对佛法的贡献超越了时间,历久弥新。
“昔非今是,谤沉无香。”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以及对过去的误解(谤),强调了五祖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和传播,如同清除了过去的误解,使得佛法更加纯净,无香则意味着佛法的香气更加浓郁。
“已绝死生,岂缠老少。” 这句话表达了五祖佛法的深邃与广泛,超越了生死的束缚,不受年龄的限制,适用于所有众生。
“全机现前,常明而妙。” 最后两句总结了五祖佛法的精髓,即全机现前,无论何时何地,佛法的真理都清晰可见;常明而妙,则强调了佛法的永恒与奇妙,如同明灯照亮黑暗,引领众生走向光明。
整首诗通过对五祖形象的描绘和对其佛法贡献的赞美,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对五祖的崇高敬意。
蚁浮犹腊要酥同,长恨中州信不通。
忽得吴中所持寄,急令分减报乡风。
兰在当门未免锄,竹生那可碍阶除。
莫言无罪充庖宰,自汝为生托地疏。
溪山虽好政须人,终日伥伥此水滨。
试并栏干一回首,只余鸥鸟似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