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则常来夏偶居,冬曾驻为宴员渠。
树张叶皆由荚始,花弹苞总觉韶如。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季轮回的自然景象与内在哲理。诗人巧妙地将四季与人的品德、生命阶段相联系,赋予自然现象以深刻的人文内涵。
首联“秋则常来夏偶居,冬曾驻为宴员渠”,以“常”、“偶”、“曾”三个词,生动地展现了四季更迭的特点:秋天是自然界的常客,夏天则是偶尔造访,冬天则停留得更为长久,仿佛在举行宴会。这里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换,也暗含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阶段性。
颔联“惟馀春未六驺到,默识元为四德初”,进一步将春与人的品德相联系。春未至,似乎在等待某种启示或开始,这里的“六驺”可能象征着春的使者或活力,而“四德”则代表了人的四种基本道德品质。这句诗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以及对美德的追求和实践。
颈联“树张叶皆由荚始,花弹苞总觉韶如”,通过树木发芽开花的过程,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生长与绽放。树叶从荚中生长,花朵从花苞中绽放,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韶如”一词,既指春日的美好,也暗示了韶华易逝,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尾联“羲经注出真消息,不用韦编更展书”,引用《周易》中的内容,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生智慧的深刻理解。这里的“真消息”指的是宇宙间的真实信息或真理,而“韦编”则是指编纂书籍的绳索,比喻书籍或知识的连贯性。这一联强调了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无需过多的文字解释,自然界的规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描绘,融入了对人生、道德、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