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次 韵 苏 注 承 议 天 钵 元 长 老 像 前 捻 香 宋 /晁 补 之 萧 然 方 丈 病 仪 成 ,蓑 笠 忘 来 一 境 清 。应 作 是 观 宁 有 相 ,实 无 得 度 即 非 情 。日 常 居 士 行 时 午 ,月 在 生 公 讲 处 明 。能 识 微 言 只 夫 子 ,可 怜 惟 我 最 初 程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初程(chū chéng)的意思:指开始行进的一段路程或时间。
得度(de dù)的意思:指人的行为举止得体、合宜,不过分、不失分寸。
方丈(fāng zhàng)的意思:方丈是佛教寺院中的主持或住持的称号,也指寺庙的主要建筑物。
夫子(fū zǐ)的意思:夫子是指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者,也可以泛指学者、老师。
居士(jū shì)的意思:指居住在寺庙或道观里的人,也可泛指在家修行的人。
讲处(jiǎng chǔ)的意思:指对待、处理事情时的态度和方式。
可怜(kě lián)的意思:
[释义]
(1) (形)基本义:值得怜悯。
(2) (动)怜悯。
(3) (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构成]
动宾式:可|怜
[例句]
可怜的孩子。(作定语)不能可怜人。(作谓语)知识贫乏得可怜。(作补语)生公(shēng gōng)的意思: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拘小节,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宽容、谦和待人。
识微(shí wēi)的意思:识别微小的变化和细节。
士行(shì xíng)的意思:指士人的品行和行为,也表示君子的风度和行为规范。
蓑笠(suō lì)的意思:指戴着蓑衣、戴着草帽,形容农民劳作的模样。也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形象或者工作状态。
微言(wēi yán)的意思:微小的言辞,指言辞短小而深刻。
无得(wú de)的意思:没有办法、无法、不能
萧然(xiāo rán)的意思:形容冷清、寂寞无人的样子。
行时(xíng shí)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在特定的时刻表现出色,或者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
一境(yī jìng)的意思:形容景象、状态统一、一致。
有相(yǒu xiāng)的意思:指有某种特定的样子、特征或特点。
在生(zài shēng)的意思:指在世、活着的状态。也指在某个时间内存在或发生的事情。
- 翻译
- 我独自一人病弱在方丈室中,穿着蓑衣斗笠忘了世俗的纷扰,心境一片清明。
看待事物应当如此平静,没有执着于任何特定形式,实际上,一切随缘即无为而至真情。
白天正是居士修行的正午时分,月亮却明亮地照在生公讲经的地方。
唯有孔子能理解这些微妙的哲理,我感到可惜的是,这可能是我人生最初的领悟阶段。
- 注释
- 萧然:形容孤独、清寂。
方丈:寺庙中的小房间。
病仪成:病弱的状态。
蓑笠:蓑衣和斗笠,象征隐逸生活。
一境清:心境清净。
是观:对事物的看法。
宁有相:怎能有所执着。
实无得度:实际上无需刻意追求。
非情:不带情感的超脱。
居士:修行者,指佛教徒。
行时午:修行时分正值中午。
生公讲处:生公讲经的地方,借指修行场所。
明:明亮。
微言:深奥的道理。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可怜:可惜。
最初程:人生的初始阶段或启蒙阶段。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为《次韵苏注承议天钵元长老像前捻香》。诗中描述了诗人面对元长老像时的内心感受,以萧然的环境和僧侣的形象为背景,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萧然方丈病仪成”描绘出僧舍的清寂,以及元长老即使身患疾病,仍保持庄重的仪态。第二句“蓑笠忘来一境清”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净,仿佛连诗人自己都忘记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第三句“应作是观宁有相”暗示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固定形态,只有心性的领悟才是真实的。第四句“实无得度即非情”则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追求外在的救赎,而是内心的觉悟。
第五、六句“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般地展现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日间居士行持,夜晚月光洒在讲经之处,象征着智慧的光芒。
最后一句“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表达了诗人对元长老的敬仰,认为只有他才能真正理解深奥的佛法,而自己还在修行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尚需学习和领悟。
整首诗以禅意和景物描写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沉思和个人修行的谦逊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