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觉非今觉,今觉如本觉。
悟得本觉时,非觉非非觉。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觉知的本质与超越性。"本觉非今觉,今觉如本觉",诗人首先提出一个对比,将过去的觉知(本觉)与现在的觉知(今觉)进行区分,又强调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即今觉如同本觉一般。这种对觉知的描述,暗示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觉知状态。
接着,"悟得本觉时,非觉非非觉",进一步阐述了达到本觉境界的过程和结果。悟得本觉,并非简单的觉知或非觉知的状态,而是超越了觉知与非觉知的二元对立,达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纯粹的觉知状态。这种境界,既不是普通的觉知,也不是对其的否定,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领悟和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表达了对觉知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越世俗觉知、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它不仅体现了宋代理学思想中对本体的探索,也蕴含了禅宗对于觉悟和超越的哲学思考。
下望人间,比目名鱼,比翼名鹣。
怅银河无鲤,难通尺素,蓬莱少雁,不解传笺。
机上红丝,机中锦字,总把侬心别恨牵。
君知否,有家家蛛盒,替写缠绵。未偿十万天钱。
怎会少、离多若个怜。
羡刘纲證果,朝朝暮暮,彩鸾写韵,岁岁年年。
手弄金梭,输他玉杵。未许洪崖日并肩。
从头诉,喜相逢今夕,乌鹊桥填。
梦短成烟,身轻逐絮,好倩晓风扶定。
蜂须慢惹,蛛网潜穿,不怕妒花风劲。
还向树底幽寻,埋玉泥香,瘗愁径冷。
怨东皇何事,催将春去,付将悽哽。
空记忆、艳夺朝霞,娇笼凉月,几费词人吟咏。
珠帘望里,玉笛声中,飞过阑干无影。
惆怅留仙,未能盼断珊珊,容消金镜。
便重来有约,只恐莺盟难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