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空其中,上土下则石。
清辉良复佳,试泊张融宅。
百兽(bǎi shòu)的意思:指各种动物聚集在一起。
白云(bái yún)的意思:指白色的云彩,比喻轻松、自由自在的心情。
庳隘(bì ài)的意思:形容地势狭窄,通行困难。
玻璃(bō li)的意思:指人或事物脆弱易碎,容易受到伤害或损坏。
不谓(bù wèi)的意思:不说,不表达。
鸱鸢(chī yuān)的意思:形容人品行卑劣,为非作歹,专门指坏人。
冲激(chōng jī)的意思:形容力量或情感的迸发和冲击。
嗒然(tà rán)的意思:形容突然或忽然的样子,表示事物发生的瞬间。
地脉(dì mài)的意思:指大地的脉络,比喻国家的根本或家族的根基。
凤啸(fèng xiào)的意思:指凤凰鸣叫,比喻英才得以施展才华,或指人才在特定环境中显露出来。
风雨(fēng yǔ)的意思:风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困难、艰险的境遇或艰苦的环境。
灌溉(guàn gài)的意思:润泽、滋润
河流(hé liú)的意思:河流是指大自然中形成的、由水流组成的河道。在成语中,河流常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流动、变化或者人们的生活状态。
滥觞(làn shāng)的意思:滥觞指的是事物的起源或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可以指事物的根源或源头。
朗朗(lǎng lǎng)的意思:形容声音清脆悦耳,明亮而响亮。
临眺(lín tiào)的意思:指登高远望,俯瞰风景。
灵气(líng qì)的意思:指人或事物具有灵动、活泼的气质和能量。
鸾凤(luán fèng)的意思:鸾凤是指传说中的两种神鸟,代表着美好的事物或优秀的人物。在成语中,鸾凤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
目论(mù lùn)的意思:目的、目标和论述、讨论。
其中(qí zhōng)的意思:表示在众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或一个选项中。
清辉(qīng huī)的意思:明亮的光芒
然不(rán bù)的意思:表示肯定,不容置疑
山心(shān xīn)的意思:指山峰的中心,也借指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核心或最重要的部分。
水德(shuǐ dé)的意思:指人品高尚,道德行为端正,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濯濯(zhuó zhuó)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洗涤干净的样子。
苏门(sū mén)的意思:指某人的门第或家族世代显赫,声望卓著。
天根(tiān gēn)的意思:指事物的根本、根源,比喻事物的根本所在。
万窍(wàn qiào)的意思:形容心思灵活,机智敏捷,思维敏锐。
无颜(wú yán)的意思:指失去了面子、无地自容、难以抬头的心情。
罅缝(xià fèng)的意思:指微小的裂缝或缝隙。
虚名(xū míng)的意思:指空有名声而无实际才能或成就。
颜色(yán sè)的意思:外表强硬,内心软弱
夷怿(yí yì)的意思:形容心情舒畅、欢喜愉快。
萦绕(yíng rào)的意思:形容事物缠绕、环绕不断。
源源(yuán yuán)的意思:不断涌现,不绝如缕。
甄藻(zhēn zǎo)的意思:甄藻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意为精选、优美。
摭实(zhí shí)的意思:摘取实在的东西,意指选择真实可靠的事物。
中天(zhōng tiān)的意思:指太阳高悬在天空中央,形容光明照耀、非常明亮。
自明(zì míng)的意思:自然明白,不需要解释或说明。
无颜色(wú yán sè)的意思:没有色彩,指没有特定的意义或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苏门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苏门山与孙登、阮籍等历史人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见解。
首句“苏门山庳隘,濯濯无颜色”描绘了苏门山的低矮和荒凉景象,暗示着山的平凡与寂寞。接着,“孙登鸾凤啸,阮藉鸱鸢嚇”运用典故,将苏门山与两位历史人物相联系,孙登象征着高洁与自由,阮籍则代表了放纵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山虽平凡,却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与象征。
“风雨飒中天,百兽为之匿”描述了山中风雨交加的景象,百兽隐匿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山的寂静与神秘。接下来,“临眺动群疑,虚名若浪得”表达了作者在山中眺望时的思考,对名声虚幻的感慨,反映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反思。
“而我不谓然,阐微贵摭实”表明了作者对于名声与实际价值的重视,认为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比追求表面的名誉更为重要。接着,“此山空其中,上土下则石”描绘了山体的构造,强调了山的内在空灵与坚固,象征着内在精神的丰富与坚定。
“万窍搜天根,一绵贯地脉”描绘了山中自然现象的奇妙,山洞与地脉的连接,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灵气萦绕之,源源通不塞”表达了山中灵气的流动与循环,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延续。
“运济卫河流,滥觞罅缝坼”描述了山对河流的滋养作用,以及山石裂缝对水流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与影响。“其功助灌溉,其害谢冲激”强调了山在自然循环中的积极作用与潜在的破坏力。
“倒浸玻璃屏,山固兼水德”描绘了山与水的交融景象,山体仿佛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展现出山的水性之美。“嗒然不自明,悃逼道用默”表达了作者对山的敬畏与沉默,认为山的智慧难以言表。
“受侮于目论,甄藻赖宝识”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眼光的批判,认为真正的价值需要通过智慧的眼睛去甄别。“朗朗见山心,白云澹夷怿”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内心世界的洞察,以及对宁静与淡泊的向往。
最后,“清辉良复佳,试泊张融宅”以山的清辉作为结尾,邀请读者一同欣赏山的美丽,寄寓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门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向往。
一双璞玉禀天和,远向东州就琢磨。
待得永无痕锓相,莫言功用不须多。
南荡书林长砌萝,碧云鞋底晒庭莎。
从今湖海须行遍,眼法虽亲要看多。
纤尘不到芰荷边,好向阑干系小船。
得句未工吟竞病,有书可读笑便眠。
老于胶扰宁中圣,暂尔萧閒即半仙。
人境两忘天地寂,一声柳外咽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