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如燄柳如烟,常恐冰绡畏不前。
- 鉴赏
这首诗《暮春水仙花(其三)》由明代诗人钟惺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仙花在暮春时节的美丽与坚韧。
首句“万花如焰柳如烟”,以“万花”和“柳”为背景,将水仙花比作火焰与烟雾,形象地展现了水仙花在众多花卉中脱颖而出的鲜明色彩与飘逸姿态。这里的“如焰”不仅指颜色鲜艳,更强调了水仙花生命力的旺盛与热烈;“如烟”则描绘了水仙花在轻风中的摇曳,仿佛是轻柔的烟雾在空中舞动,既表现了花朵的轻盈,也暗示了其在自然界的飘渺之美。
次句“常恐冰绡畏不前”,运用了“冰绡”这一比喻,将水仙花比作珍贵的丝绸,表达了对水仙花纯洁无瑕、高雅脱俗的赞美。同时,“常恐”二字流露出诗人对水仙花的深深敬意与担忧,担心这种美好会因外界因素而受损,进一步突出了水仙花的脆弱与珍贵。
后两句“曾在水边衣不湿,可知入火不能然”,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水仙花的特性。前一句“曾在水边衣不湿”暗示了水仙花即使在湿润环境中也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与优雅,象征着其生命力的强大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后一句“可知入火不能然”则强调了水仙花即使面对极端环境,也能保持其本质不变,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两句不仅赞美了水仙花的自然属性,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坚守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水仙花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更蕴含了对生命力量、坚韧精神以及美好品质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神堤
呜呼,河伯不仁。
令受民于天子,戕吾民,令宁当以身。
民为鱼兮,令不忍独生。
长鲸利齿饥蛟舞,欲诉冯夷逢帝怒。
可怜恨比沧溟深,碧血空斑堤畔土。
令有一片心,不化精卫魂,化为砥柱坚。
精卫只解衔木石,砥柱万古回狂澜。
呜呼,古之名贤率以死守职,公独不幸而罹不测。
君不见汉王尊、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