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殷周,厥制弥详。家亦有塾,以脩以藏。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卑浅(bēi qiǎn)的意思:形容言行低劣、浅陋。
不臧(bù zāng)的意思:指言行不正派,品行不端正。
不有(bù yǒu)的意思:没有,没有存在或拥有某种东西
词章(cí zhāng)的意思:
诗文的总称。 隋 江总 《济黄河》诗:“未殫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听其言论,则日日痛哭,读其词章,则字字《孤愤》。”
此以(cǐ yǐ)的意思:此以,表示根据这个理由或者这个原因。
掇拾(duō shí)的意思:拾取、收拾
而已(ér yǐ)的意思:表示某事物或某情况只是如此,没有其他更多的含义或价值。
高虚(gāo xū)的意思:指人虚伪、做作、不真实。
国学(guó xué)的意思:
(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 高祖 受命,议创国学。” 唐 韩愈 《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庄劚松》:“ 吉州 庄寿年 ,号 斸松 。 乾隆 初年,贡入国学。”参见“ 国子监 ”。
(2).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参见“ 国故 ”。
侯王(hòu wáng)的意思:指为王侯而奋斗、努力并最终成功。形容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
后世(hòu shì)的意思:指将来的世代或后代。
煌煌(huáng huáng)的意思:形容光彩照人,辉煌壮丽。
景行(jǐng xíng)的意思:指行走的动作或行程非常美丽、壮观。
九州(jiǔ zhōu)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也泛指全国。
莫不(mò bù)的意思:莫不是“没有不”的意思,表示没有一种情况例外。
剽窃(piāo qiè)的意思:指抄袭、盗用他人的作品或思想,没有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行为。
岂若(qǐ ruò)的意思:与其像某种不好的状态,还不如像另一种更好的状态。
青紫(qīng zǐ)的意思:形容颜色青绿或深紫色。
生人(shēng rén)的意思:指不熟悉的人,陌生人。
实成(shí chéng)的意思:实现成就,取得成功。
四海(sì hǎi)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广阔的天地。也表示四面八方、各个地方。
乡校(xiāng xiào)的意思:指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
伊何(yī hé)的意思:表示事情无法得知或无法理解。
虞夏(yú xià)的意思:指担心、忧虑。
在党(zài dǎng)的意思:在党指的是在党派或组织中担任职务或参与活动。
烛理(zhú lǐ)的意思:烛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烛指蜡烛,理指理解。烛理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烛光照亮事物,使人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道理和真相。
四海九州(sì hǎi jiǔ zhōu)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各地。表示范围广泛、遍及全境。
此诗描绘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开篇即提及“国学在国,乡校在乡”,指出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层次性。接着,“虞夏殷周,厥制弥详”一句,展示了古代各朝代对于教育制度的重视与完善。
诗中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亦有塾,以脩以藏”,说明了家庭在个人学术积累中的角色。而“蒙而已养,长罔不臧”则表明了从幼儿教育到成年学习无不重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士人乃至侯王,“下而为士,上而侯王”,这也是古代教育的理想。
在提及教师的作用时,诗中写道“莫不有师,扶纲植常”,强调了导师在学术成长中的引领作用。紧接着,“生人之类,赖此以生”一句,深刻地表达了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根本意义。
全诗还批判了后世只存虚名而忽视实质的现象,以及教育内容的浅薄和学术标准的混乱。此外,通过“鄮山之塾,谁实成之”等句子,诗人提出了对真实成就的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浮夸。
最后,“一圣百贤,厥庑煌煌”表达了教育能够培养出众多圣贤之人的理想,而“睎之则是,景行是行”则强调了正确的学术追求和行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古代教育传统的赞美,也反映出了对后世教育衰败现象的批评,以及对真实学术成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