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薛瑄在辰溪所感受到的季节变换与思乡之情。首句“辰阳已觉雁书迟”以雁南飞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雁书迟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而大雁南飞是秋季的典型景象。这里的“雁书”不仅指雁群的飞行,也隐喻着远方的信件或消息,暗示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
第二句“满目云山接五溪”则展现了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的山峦与五溪相连,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句“秋夜一杯江县酒”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情。在秋夜的宁静中,诗人独自品尝一杯来自江县的美酒。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试图在酒香中寻得一丝慰藉的情怀。酒在这里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既是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也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最后一句“醒来乡思不曾迷”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虽然暂时借酒消愁,但醒来后乡思依旧,没有因为短暂的麻醉而消失。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即使在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这份情感也不会被遗忘或迷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季节更替和个人情感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短歌行
昨日旧谷没,今日新谷升。
壮年不肯住,衰年日凭凌。
日月行于天,江河行于海。
海水不复回,日月肯相待?
日月不相待,自古皆死亡。
死亡不能免,安有却老方。
仙人郑伯侨,于今在何方?
尔骨苟未朽,蝼蚁生肝肠。
独有令名士,可以慰情伤。
踏灾行
有一老翁如病起,破衲?毵瘦如鬼;
晓来扶向官道傍,哀告行人乞钱米。
时予奉檄离江城,邂逅一见怜其贫;
倒囊赠与五升米,试问何故为穷民。
老翁答言听我语,我是东乡李福五。
我家无本为经商,只种官田三十亩。
延祐七年三月初,卖衣买得犁与锄;
朝耕暮耘受辛苦,要还私债输官租。
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水绝无潮又竭;
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数车相接接不到,稻田一旦成沙涂。
官司八月受灾状,我恐徵粮吃官棒;
相随邻里去告灾,十石官粮望全放。
当年隔岸分吉凶,高田尽荒低田丰;
县官不见高田旱,将谓亦与低田同;
文字下乡如火速,逼我将田都首伏;
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
太平九月开旱仓,主首贫乏无可偿;
男名阿孙女阿惜,逼我嫁卖陪官粮。
阿孙卖与运粮户,即日不知在何处;
可怜阿惜犹未笄,嫁向湖州山里去。
我今年已七十奇,饥无口食寒无衣;
东求西乞度残喘,无因早向黄泉归。
旋言旋拭腮边泪,我忽惊惭汗沾背。
老翁老翁无复言,我是今年检田吏。
《踏灾行》【元·袁介】有一老翁如病起,破衲?毵瘦如鬼;晓来扶向官道傍,哀告行人乞钱米。时予奉檄离江城,邂逅一见怜其贫;倒囊赠与五升米,试问何故为穷民。老翁答言听我语,我是东乡李福五。我家无本为经商,只种官田三十亩。延祐七年三月初,卖衣买得犁与锄;朝耕暮耘受辛苦,要还私债输官租。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水绝无潮又竭;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数车相接接不到,稻田一旦成沙涂。官司八月受灾状,我恐徵粮吃官棒;相随邻里去告灾,十石官粮望全放。当年隔岸分吉凶,高田尽荒低田丰;县官不见高田旱,将谓亦与低田同;文字下乡如火速,逼我将田都首伏;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太平九月开旱仓,主首贫乏无可偿;男名阿孙女阿惜,逼我嫁卖陪官粮。阿孙卖与运粮户,即日不知在何处;可怜阿惜犹未笄,嫁向湖州山里去。我今年已七十奇,饥无口食寒无衣;东求西乞度残喘,无因早向黄泉归。旋言旋拭腮边泪,我忽惊惭汗沾背。老翁老翁无复言,我是今年检田吏。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38667c6a3053b2e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