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禅锋(chán fēng)的意思:指禅宗高僧的锋芒,比喻人的才能或技艺超群出众。
超然(chāo rán)的意思:超越尘世,超脱于尘俗之外。
尘俗(chén sú)的意思:指世俗纷扰、繁琐的事物或生活。
点头(diǎn tóu)的意思:点头是指向下轻轻地抬头,通常表示同意、赞同或打招呼。
多谢(duō xiè)的意思:表示感谢,用于向他人表达谢意。
发精(fā jīng)的意思: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才华、技能等突出或高超。
浮屠(fú tú)的意思:比喻虚幻的事物或空中楼阁。
何况(hé kuàng)的意思:更不用说;更何况
后来(hòu lái)的意思:表示时间或顺序上在之后或之后的阶段
会意(huì yì)的意思:指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思。
镜台(jìng tái)的意思:指以镜子为台,用来照明和观看自己形象的台子。比喻以自己为镜,反省自己的言行。
精义(jīng yì)的意思:精湛的意义;深奥的内涵。
明镜(míng jìng)的意思:明亮的镜子,比喻能够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
溶溶(róng róng)的意思:形容水流动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光线柔和明亮。
山翁(shān wēng)的意思:指老人、老头子,也可指隐居山间的人。
俗人(sú rén)的意思:指平凡庸俗的人,没有见识和修养的人。
头会(tóu kuài)的意思:指人的智力、才能突出,领导能力强,有头脑,有见识。
物方(wù fāng)的意思:指事物的性质、方面。
意思(yì sī)的意思:表示某事物的内在含义、深层含义或真正意义。
点头会意(diǎn tóu huì yì)的意思:通过眼神、微笑、点头等非语言方式来达成共识或理解。
- 翻译
- 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台,这话出自佛门。
后来有人深入研究佛法,认为这个镜子台并不存在。
这镜子台已属多余,更何况世间万物皆具形体。
圆融的佛法超越凡尘,只需轻轻点头就能领悟。
深深感谢城山翁,一句话触动了禅意的锋芒。
看我这世俗之人,与万物融合无间。
- 注释
- 明镜台:比喻心灵的清澈和纯净。
浮屠:佛教徒对佛陀或寺庙的称呼。
精义:深奥的佛法道理。
赘:多余、累赘。
形而器:指世间万物有形之物。
圆释:圆融的佛法解释。
禅锋:禅宗的深刻见解。
尘俗人:世俗之人,指未能超脱红尘的人。
溶溶:形容融为一体,和谐共处。
-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表达了禅宗中“心如明镜”之理。诗人通过对比一个漆台(即镜子)的清晰与无染,以及它被赋予的佛教意象来探讨心灵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首句“心如明镜台, 此言出浮屠”直接点出了禅学中的重要观念——心灵应当像一面清晰的镜子一般,不被外界所染。"此言出浮屠"则是指这种理念源自佛教经典。
接着“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到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状态,连这个比喻本身也被抛弃不再需要。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即如果连“明镜台”这样的比喻都显得多余,那么对实物的执着就更是如此。这里的“形而器”指的是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是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表示对长者智慧的感激,诗人通过一句话就能领悟并接纳禅学的精髓。
最后,“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则是诗人自省之词,意识到自己仍处于世俗之中,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这里“与物方溶溶”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禅宗中的理念和现实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