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伏火犹在,先秋蝉已多。
《解秋十首·其四》全文
- 翻译
- 虽然盛夏已过,地下仍有火的气息,初秋时分,蝉声却早已四处回荡。
天空中的云,无论昼夜都是那么明亮,而那傲慢的烈日,还能持续多久呢?
微小的土缝能泄露江河湖海的信息,细微的丝线累积起来就能织成庞大的网。
别说时机还未到,只怕岁月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
- 注释
- 后伏:指夏季末尾的伏天之后。
火犹在:比喻天气依然炎热。
先秋:初秋时节。
蝉已多:蝉声繁密,表示秋天将至。
云色:云的颜色。
日夜白:形容云整天都是白色的,暗示天气晴朗无雨。
骄阳:强烈的阳光。
能几何:能持续多久。
壤隙:土壤的缝隙。
漏江海:比喻小处不可忽视,可能引起大变化。
丝微:极细小的事物。
成网罗: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或影响。
勿言:不要说。
时不至:时机还没有来。
但恐:只怕。
岁蹉跎:时间白白浪费,光阴虚度。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忧虑。开篇“后伏火犹在,先秋蝉已多”两句,既写出了夏季余热尚存,但秋天的蝉虫已经出现,这种季节交替的描写,显示出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不等人。
“云色日夜白,骄阳能几何”两句,则是从视觉与心理两个层面表达对天气变化的观察。白云如织,日光依旧明媚,但这种宁静平和的外表下,作者却感到了时间无情的推移,骄阳终将西沉,这里所表达的是对美好时光易逝的哀叹。
“壤隙漏江海,丝微成网罗”两句,用了地裂水涌和蛛网细密的意象来形容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细微与无常。这些描写既是对自然界观察的深化,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
最后,“勿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和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担忧。这里的“勿言时不至”,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要说现在不是时候,而是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但恐岁蹉跎”则表达了对于年华易逝的恐惧,生怕时间从指间溜走,留下无尽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在面对时光流转中的复杂心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