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易老,恁苔纹点絮,画成吟稿。
绿瘦炉烟,窣地帘垂棼悄。燕归早。
涩尽啼鹃,知有山桃怨晓。
百五(bǎi wǔ)的意思:形容人年龄老迈,已经过了五十岁。
东风(dōng fēng)的意思:东风是指从东方吹来的风,引申为春风,也比喻好消息、繁荣的前兆。
多少(duō shǎo)的意思:表示数量或程度的不确定,有时也表示询问。
芳草(fāng cǎo)的意思:指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更移(gēng yí)的意思:更换、转移
寒峭(hán qiào)的意思:形容寒冷刺骨,寒风刺人。
可堪(kě kān)的意思:值得称赞或夸奖,令人满意
蜡屐(là jī)的意思:指人的脚穿上木头或蜡制的鞋子,形容行动迟缓、步履艰难。
炉烟(lú yān)的意思:指炉灶上冒出的烟,比喻有功无名或者功劳被埋没。
山桃(shān táo)的意思:指人或事物表面美丽,实际上却没有内在价值或实用性。
商量(shāng liɑng)的意思:商量指的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相互协商、讨论、达成共识的行为。
湿云(shī yún)的意思:形容天空阴沉、云层低压,即将下雨。
宿醉(sù zuì)的意思:指酒醉过后的难受和不舒服的状态。
溪光(xī guāng)的意思:指山间溪流映照的光亮。也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色。
斜照(xié zhào)的意思:指太阳斜照的光线,比喻事物的光辉已经衰落,或者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佳。
冶春(yě chūn)的意思:指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出现,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此诗《扫花游》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描绘了春日里的一番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
首句“冶春百五,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以“冶春百五”开篇,点明时节为春分之后,即“春分后十五日”,又名“春祭”。接着“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描绘了春风吹拂,杏树在寒峭中绽放的景象,既有生机勃勃的春意,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雨声易老,恁苔纹点絮,画成吟稿”一句,将自然界的雨声与苔藓上的雪点相联系,比喻为诗人的吟诵,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抒发。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富有诗意。
“绿瘦炉烟,窣地帘垂棼悄”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静谧与幽深。炉烟轻袅,绿意盎然,窗帘低垂,四周悄无声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燕归早。待宿醉醒时,花落多少”通过燕子的早归,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慨。诗人期待在酒醉醒来时,看看有多少花朵已经凋零,以此来寄托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烟约今未杳。但蜡屐商量,可堪芳草”这一句中,“烟约”可能是指烟雾缭绕的景象,与前文的“烟”相呼应,强调了环境的朦胧美。而“蜡屐商量”则是诗人想象自己穿着蜡制的木屐,在芳草地上漫步的情景,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也蕴含着对生活细节的品味。
“更移镜棹,认溪光寺影,泼青如瀑”描绘了诗人划船于溪流之上,欣赏溪水倒映着寺庙的美景,仿佛是瀑布般清澈碧绿。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也寓意着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涩尽啼鹃,知有山桃怨晓”通过杜鹃鸟的啼叫,暗示春天的来临,同时“山桃怨晓”则表达了山桃对清晨的期待与渴望,赋予了自然物象以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湿云扫,镇支筇、晋时斜照”最后两句,湿云被清扫,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而“支筇”则是拄杖行走的意思,这里可能暗指诗人或行者在斜阳下缓缓前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扫花游》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生命、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