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其三》全文
- 注释
- 海潮音:比喻深沉而宏大的声音,可能象征佛法或智慧的启示。
佛耳:指佛的智慧或神圣的存在。
薰风:温暖的春风,象征教化或美好的信息。
帝聪:帝王的智慧或听力,也可指国家的治理能力。
阳喑:公开失声,失去言语能力。
借听于聋:向聋者求教,比喻对无法理解的人解说。
- 翻译
- 海潮的声音传入佛的耳朵,和煦的风带来了诗句触动帝王的心灵。
我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你无需向聋者寻求倾听。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其三)》。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与高超的情感表达。
“海潮音入佛耳,薰风句达帝聪。”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的海洋景象,其中“海潮”指的是海浪声,通过“入佛耳”来形容声音之大,意境开阔。接下来的“薰风句”则是指和顺的风,通过“达帝聪”表明风的声音清晰可闻,宛如能够直达天帝的耳畔。诗人用这样的笔法,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也映射出内心对于超脱尘世、达到与宇宙和谐共鸣的向往。
“我已阳喑不语,君无借听于聋。” 这两句诗则显得更加沉思与哲理。诗人自称“我已阳喑”,意指自己已经沉默,不再言语,“不语”表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世俗。紧接着,“君无借听于聋”则是在劝告或提醒对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沉默,你也不必去寻找一个无法倾听的对象(“聋”在这里比喻那些不愿意或不能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人)。
整首诗通过海潮与风的声音,以及诗人的沉默和对听者的提醒,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沟通的高尚情操。这样的创作,不仅展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他对于佛理和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