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碧溪(bì xī)的意思:指清澈见底的溪水,比喻文采清新、才思敏捷。
登岸(dēng àn)的意思:指船只靠岸,乘客或货物上岸。
浪头(làng tou)的意思:指海浪的顶端,也比喻危险或困难的局势。
徘徊(pái huái)的意思:指人在某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无法下定决心。
群贤(qún xián)的意思:指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
山骨(shān gǔ)的意思:山脉的骨架,比喻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核心
下马(xià mǎ)的意思:从马上下来,表示停下行动或放弃权力。
寻觅(xún mì)的意思:寻找;寻求
岩石(yán shí)的意思:指坚固、稳定的事物或人。
漾舟(yàng zhōu)的意思:形容水面上船只行驶的样子,也比喻事物顺利地发展。
杖藜(zhàng lí)的意思:杖藜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指行走艰难、步履蹒跚的样子。
- 鉴赏
此诗描绘了文彦博在熙宁癸丑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旨谢雪于济祠后,与多位高官一同游览枋口,泛舟沁水,直至岘石登岸,沿途观赏岩谷间的前贤题名。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静谧,以及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
首句“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描绘了诗人一行人从陆地进入水路,乘舟沿碧绿的溪流前行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雪后的山峦比作瘦削的骨骼,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低垂的波浪,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冬日山水的独特风貌。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则描绘了众人在行进一段路程后,再次踏上陆地,同行者皆是德高望重的贤士,手持藜杖,步履稳健,体现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最后,“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名”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豪题名的追寻与敬仰之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先贤智慧的敬仰,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