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八》全文
- 注释
- 人言:人们的普遍看法。
美恶:善恶行为。
必复:必定会有回报或回应。
孰若:比得上谁呢。
亲冤:亲人之间的怨恨。
两忘:完全遗忘。
僧乃:僧侣却认为。
谤:指责,诋毁。
第二祖:佛教中的第二代祖师。
佛:指佛陀。
不嗔:不生气,宽恕。
哥利王: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国王,此处代表特定人物。
- 翻译
- 人们常说善恶终有报应,但又有谁能比得过忘记亲仇的宽恕。
僧侣指责第二代祖师,但佛陀并不怪罪哥利王的行为。
- 鉴赏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八)》。在这一首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和宽广的胸怀。
“人言美恶必复”一句,意指世人对于美好与邪恶的评价总是在不断地反复变化,不可预测。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心叵测的深刻认识。
接着,“孰若亲冤两忘”则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意为在亲情与怨恨之间,能够同时忘却,这是多么难得。这里的“孰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样”,“亲冤”指的是亲情和恩怨,而“两忘”则意味着将这两者都遗忘。这句话强调了超脱世俗恩怨,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最后两句,“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诗人借用了佛教典故来进一步阐述其思想。这里的“第二祖”指的是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慧可,而“哥利王”则是佛经中的一位国王,因杀生而得恶报。在故事中,释迦牟尼并未对哥利王产生嗔怒。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强调了宽恕与包容的重要性,即便是在面对错误和攻击时,也应该保持佛陀那样的慈悲心怀,不生嗔怒。
整首诗展示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他对于生命、人情、历史等多重维度的思考。通过这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心灵平静与精神自由的生活智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范叔刚舍人示文正公象笏
千载威名文正公,忽瞻遗笏照双瞳。
敢从象齿窥清裁,屡批龙鳞奋大忠。
秉立定知端若植,至今犹想气如虹。
舍人接武登廊庙,宜宝甘棠振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