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
《塞下二首·其一》全文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边兵(biān bīng)的意思:指边境地区的士兵,也用来比喻处于危险环境中的人。
不敢(bù gǎn)的意思:不敢指一个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某件事情。
防秋(fáng qiū)的意思:预防秋天的到来
伏弩(fú nǔ)的意思:指隐藏着凶险的危机或敌意。
胡虏(hú lǔ)的意思:指外族侵略者或敌人。
狂悍(kuáng hà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的性格或行为极为勇猛、强悍。
猎骑(liè qí)的意思:指追捕敌人、追求敌人的骑兵部队。
逆风(nì fēng)的意思:逆境中坚持前行,不被困难所阻挡。
沙飞(shā fēi)的意思:形容风沙迅猛,飞沙走石。
搜山(sōu shān)的意思:搜寻山中的宝藏或财富
阳关(yáng guān)的意思:阳关是指阳光明媚的关口,也用来比喻困难或危险的境地。
纵火(zòng huǒ)的意思:指有意放火烧毁财物或建筑物的行为。
- 注释
- 胡虏:古代汉族对北方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偏狂悍:特别狂妄凶悍。
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
不敢闲:不敢放松警惕。
防秋:古代北方防御外族入侵的一种季节性军事措施,多在秋季进行。
伏弩:埋伏并使用弩箭的士兵。
纵火:故意放火。
搜山:搜索山中可能隐藏的敌军。
雁:大雁,候鸟,常用来象征迁徙或传递书信。
逆风:顶着风向飞行。
鼙振:鼙鼓震动,指战鼓声,这里形容大雁振翅的声音如战鼓。
沙飞:沙尘飞扬,描绘出骑马奔驰的场景。
安西:古代地区名,泛指唐朝时的西域地区。
虽有路:尽管有路径可通。
难更出:难以再次离开。
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南,常用来比喻离别或边远的地方。
- 翻译
- 胡虏异常猖獗,守边士兵不敢稍有懈怠。
秋天防备时清晨布置弓箭手,夜晚则放火烧山进行搜索。
大雁迎着风鼓翅,沙漠上狩猎的骑兵归来。
虽然通往安西的道路存在,但要再出阳关却极为困难。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之战的诗作,气势雄浑,表现了边疆地区的戎马生涯和军事斗争。"胡虏偏狂悍"一句,设定了外族入侵者的凶猛形象,"边兵不敢闲"则透露了边防士兵对敌人的忌惮之心。
"防秋朝伏弩"和"纵火夜搜山"两句,生动展示了边军严密的防守和积极进攻的情形。"雁逆风鼙振"和"沙飞猎骑还"则以壮观的景象描绘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最后两句"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之旅的艰辛与险峻,以及对战士们深入敌后作战的敬畏。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强化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颇有唐代边塞诗风味,不失为一篇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