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邦人(bāng rén)的意思:指同一个国家的人民。
北海(běi hǎi)的意思:指北方的大海,也可比喻辽阔广大的地方。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当年(dàng nián)的意思:指过去的某个时期,常用来回忆过去的事情或描述当时的情况。
狗监(gǒu jiān)的意思:指权势的人或机构对普通人进行监视和打压的行为。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甲科(jiǎ kē)的意思:指第一名、第一等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在某方面的能力或成就非常突出。
谏书(jiàn shū)的意思:指奏章、奏折等上书皇帝或上级官员,劝谏或告状。
聚萤(jù yíng)的意思:聚集蜜蜂或萤火虫。比喻聚集人才或群众。
马陵(mǎ líng)的意思:指人才横溢,出类拔萃。
使君(shǐ jūn)的意思:指能够任用、派遣的官员或人才。
韦编(wéi biān)的意思:形容事物繁多、琐碎、杂乱。
五桂(wǔ guì)的意思:指战争胜利后颁发给将士的奖章,也比喻获得荣誉和奖励。
下马(xià mǎ)的意思:从马上下来,表示停下行动或放弃权力。
燕山(yān shān)的意思:指山脉的名称,也用来形容事物的高大雄伟。
鹰坊(yīng fāng)的意思:形容人的眼神锐利如鹰,目光炯炯有神。
萤窗(yíng chuāng)的意思:指夜晚的灯光或窗户,比喻知识的启蒙或智慧的源泉。
宰树(zǎi shù)的意思:指用不恰当的方法砍伐树木,比喻不明辨是非,盲目行事。
郑公乡(zhèng gōng xiāng)的意思:郑公乡是指人们对于忠诚、正直、公正的称赞,也用来形容人品高尚、行为正直的人。
- 翻译
- 当年的他如同双璧般的科举才子,不羡慕燕山的五棵桂树之荣华。
他的文章从未因皇帝身边的小人而推荐,直言进谏请求废除鹰坊。
在寒冷的窗前苦读,韦编被虫蛀,书房周围草木荒芜,只有老宰相的树木依然苍翠。
若非使君来到北海,百姓怎能知道这是郑公的故乡。
- 注释
- 双璧:比喻人才出众,如同珍贵的宝石。
燕山五桂:比喻显赫的官位或声誉。
狗监:指皇帝身边的低级官员,有贬义。
鹰坊:古代管理猎鹰的机构,可能象征权贵的娱乐活动。
韦编:用牛皮绳编连竹简,代指勤奋读书。
宰树:宰相府邸的树木,象征着古老的权力和地位。
北海:古代地名,这里泛指偏远地区。
郑公乡:指郑公的故乡,可能暗指诗人的故乡或者敬仰的人物。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使君次韵再赋二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慨。
“当年双璧甲科郎”两句,诗人开篇便提到了唐代名将郭子仪,其“双璧”指的是他曾获得皇帝赐予的两块玉璀,以示殊荣。郭子仪以武力闻名,但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人,因此“甲科郎”既强调了他的军事才能,也暗示其文学素养非凡。
“未羡燕山五桂芳”一句,则是说诗人并不羡慕那些在官场上如同燕山五桂般显赫的人物。这里的“五桂”出自唐代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指高贵的品质和地位。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展现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
“奏赋何曾因狗监”一句,是说古时有才华的人(如汉代的东方朔)能因为一只狗而被任用为官。这句话强调了文学才能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诗人通过这样的引用,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谏书直乞罢鹰坊”一句,则是说历史上有直言进谏的大臣,如唐代的颜真卿,他曾上书请求废除苛政,这里用他作为正直之士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赏。
“聚萤窗冷韦编蠹”一句,描绘了一种清贫而不失文雅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聚萤”意指收集萤火虫以作灯光,代指夜晚书写文字;“韦编”则是用古代竹简制成的书籍,这两者结合起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寒冷窗前,依靠微弱的萤火虫之光,潜心于古籍之中的景象。
“下马陵芜宰树苍”一句,通过描绘荒凉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情感。这里的“下马陵”指的是唐代名将张士贵墓所在地,而“宰树”则形容树木长满了苔藓,这些都是时间流逝留下的痕迹。
最后,“不是使君来北海,邦人岂识郑公乡。”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这里的“使君”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而“北海”则是古时对幽州(今北京一带)的称呼;“邦人岂识郑公乡”则是在问,国人是否还能认识到历史上郑成功立之地。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英雄事迹的怀念,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无奈和失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品质、文学价值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