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忧贫饥死,恐学古人难。
但使得诗好,即来寻我看。
座中镫灺尽,窗外雨声残。
这首诗《书五星诗卷后》由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朋友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的渴望。
首句“不忧贫饥死,恐学古人难”,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他并不担心贫穷和饥饿导致的生存问题,更担心的是在学习和传承古代诗歌艺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而非物质财富。
接着,“但使得诗好,即来寻我看”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与自信。他认为只要作品能够达到好的水平,就愿意与他人分享,寻求交流与反馈。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身创作能力的信任,也体现了他乐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共同提高的开放心态。
“座中镫灺尽,窗外雨声残”描绘了一幅夜晚室内室外的景象,灯火逐渐熄灭,窗外的雨声也渐渐微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这样的场景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时光易逝、岁月静好的感慨。
最后,“名姓莫愁隐,千秋著简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声与留名千古的淡然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名字和事迹不必过分担忧是否隐匿或被人遗忘,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作品本身,无论是在简册上还是在人心中,都能留下长久的印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深情厚爱,以及对于个人成就与名声的超脱态度。它不仅是一首对诗歌创作的赞歌,也是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