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发掘(fā jué)的意思:发现并挖掘出隐藏的东西或潜力。
毫发(háo fà)的意思:形容极微小、极细小。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回首(huí shǒu)的意思:回顾、回忆过去的事情。
绝灭(jué miè)的意思:彻底消亡,完全灭绝
骊山(lí shān)的意思:骊山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也用来比喻高大、峻峭的山峰。
六经(liù jīng)的意思: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的总称。也可泛指中国古代六部经典。
浅拙(qiǎn zhuō)的意思:形容才能浅薄,不够高明。
秦人(qín rén)的意思:指有勇无谋的人,形容只有勇气而缺乏智慧的人。
人力(rén lì)的意思:指人的力量或劳动力
诗书(shī shū)的意思:指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天理(tiān lǐ)的意思:指自然界的规律和道理,也指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兴衰(xīng shuāi)的意思:指事物的兴盛和衰落。
意欲(yì yù)的意思:指有意向、有决心去做某件事情。
至今(zhì jīn)的意思:指某一事物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示时间跨度长久。
骊山墓(lí shān mù)的意思:指人们追求事业成功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 注释
- 秦人:指秦朝统治者。
焚诗书:焚烧古代文献和书籍。
遂绝灭:企图完全消灭。
六经: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何曾:何曾有,表示未曾。
损毫发:丝毫损害。
兴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天理:自然规律或天命。
人力:人的力量。
浅拙:薄弱,无能为力。
骊山墓:秦始皇陵。
回首:回头看,此处比喻历史回顾。
遭发掘:被挖掘。
- 翻译
- 秦朝人焚烧诗书,意图彻底消灭文化。
然而《六经》至今留存,从未受到丝毫损害。
国家兴衰自有天定,人力终究有限。
不必担忧秦始皇的陵墓,最终可能也会被人挖掘。
-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古籍保存和历史兴衰规律观察的诗篇。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这两句回顾了秦朝统治时期焚烧《诗》、《书》等儒家典籍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统治者试图通过销毁文化遗产来控制思想和历史记忆。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这两句表明尽管遭受过破坏,但儒家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依然保存了下来,没有受到丝毫损害。这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和不可摧毁。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论或天定观点,即历史的兴衰变化是由天定的规律所支配,人类努力往往有限,无法彻底改变其走向。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墓葬被挖掘的无奈之情。骊山指的是秦始皇陵所在的位置,这里提及则是因为秦朝曾大规模焚书坑儒,试图销毁文化记忆。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表达对文化传承与历史规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张耒以此诗表明,即使在历史的变迁中,真正的文化遗产依然能够坚守其存在价值,超越时间的磨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视塔山志事
尖山实捍海,塔山舒右翼。
翟村当兜湾,赖此雄潮逼。
条石未可筑,块石先救急。
其下布石篓,射溜图根立。
策马视篓痕,云沙涨数尺。
是为转旋机,其然谈何易。
讵当恃天佑,而弗尽予责。
叮咛示方伯,吾意知应悉。
斯时工难施,沙远当易石。
鱼鳞一例接,方为经久策。
虎邱寺三叠苏轼韵
地脉伏来龙,突兀涌峦岭。
石梯五十三,未至劳扪井。
真觉泉石佳,幻传光怪耿。
吟谁虎与龙,杂或蛙兮黾。
湛卢及干将,纷称裂苍矿。
惟喜苏子瞻,材雄气犹猛。
细故弗记忆,凿空词场骋。
左右取逢源,聪明非壅哽。
我来凡三度,今昔祗俄顷。
亦三叠其韵,小立春风冷。
观民有正务,偃息讵宜永。
驾言返翠华,江城丽午景。
借问兴所托,云外青莲影。
有暇当再临,名山订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