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
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
灵岩(líng yán)的意思:指人才出众,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擎天(qíng tiān)的意思:指能够承受、支撑天空的巨大力量或物体。
他时(tā shí)的意思:指将来某个时候,将来的时候。
寻约(xún yuē)的意思:寻找约定的事情或人物。
偃月(yǎn yuè)的意思:形容事物的形状或排列像弯曲的月亮。
夜半(yè bàn)的意思:指夜晚的中间时刻,也引申为事情的最关键或最紧要的时刻。
渊明(yuān míng)的意思:渊博明智,学识深广。
月梢(yuè shāo)的意思:指月亮的尖端部分,也用来形容非常高的地方。
卓锡(zhuó xī)的意思:指人才出众,品德高尚。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陈镒的作品,题为《三用韵呈天石长老(其二)》。诗人以琅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路入琅山十里郊”点出旅程的起点和环境,琅山十里郊外,显得宁静而深远。
“曾闻卓锡盖新茅”一句,暗示了天石长老可能在山中新建的茅屋修行,卓锡象征僧人的锡杖,寓含出尘脱俗之意。接下来,“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两句,通过描绘灵岩中的奇石和祗树(一种古老的树木)的形态,展现出山中自然景观的奇特与禅意,仿佛天地间的一幅画卷。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天石长老的仰慕和期望能与之交往:“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这里借用了陶渊明和支遁两位古代隐士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与长老一同过上简朴而深沉的隐逸生活。
最后,诗人许下约定:“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那悠扬的钟声,寓意着宁静与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寓禅意于山水之间,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天石长老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