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邵雍所作的《辩熊耳》。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开篇,讲述了大禹曾从熊耳山导引洛水的故事。他提出熊耳山有两个方向,一个向东靠近成周(洛阳一带),另一个在西面,隔着丹水。诗人引用古代文献中关于上洛的记载,认为上洛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暗示熊耳山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与上洛相关的那个。
这首诗通过历史传说和地理考证,展现了邵雍对古代地理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寓含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求真态度。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崇尚实证和考据的特点。
松风一榻响潇潇。倚天涯、霜鬓愁雕。
夜雨宿青原,可怜瘦尽琴腰。伤心事、莫话南朝。
江山付,秋壑红羊劫换,白雁声高。
念君恩重处,难把壮怀销。寥寥。
余音寄徽外,天水碧、落日寒潮。
回首望中原,烽火万井萧条。旧君弦、谁续鸾胶。
断魂招,惟有桐心不死,桐尾先焦。
剩凄凉玉带,残墨泪痕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