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病中述怀·其一》
《病中述怀·其一》全文
明 / 方孝孺   形式: 五言律诗

卧病为国,尤须谨未形

盛强过计安逸伤生

燮理宜脩政,医治用兵

但令元气固,四海升平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安逸(ān yì)的意思:指人生活舒适,没有烦恼,没有压力。

过计(guò jì)的意思:过度计较,小题大做,过于计较琐碎的事情。

伤生(shāng shēng)的意思:伤害生命、伤害生命力。

盛强(shèng qiáng)的意思:形容兴盛强大。

升平(shēng píng)的意思: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没有战乱和动乱的状态。

四海(sì hǎi)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广阔的天地。也表示四面八方、各个地方。

未形(wèi xíng)的意思:尚未形成或出现。

为国(wèi guó)的意思: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

卧病(wò bìng)的意思:指因病而卧床不起。

燮理(xiè lǐ)的意思:燮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指的是合理、妥善地处理事物,使之达到协调、和谐的状态。

医治(yī zhì)的意思:医治指医生通过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治愈病人。也可比喻对问题、困难等进行解决。

用兵(yòng bīng)的意思:指利用军队进行战争或作战的行为。

元气(yuán qì)的意思:指人体内的精力、生命力或活力。形容精神饱满,精力旺盛。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在病中所作,表达了他的深沉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

首句“卧病知为国”,点明了诗人虽身患疾病,却心系国家,体现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使命感。接着,“尤须谨未形”一句,强调了即使在身体不适时,也应保持警觉,谨慎行事,不给国家带来隐患。

“盛强多过计,安逸每伤生”两句,揭示了国家强盛与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以及安逸生活可能导致的消极影响。方孝孺在此警示,国家不应盲目追求强盛而忽视潜在的风险,个人也不应沉溺于安逸之中,否则会损害自身乃至国家的发展。

“燮理宜脩政,医治乃用兵”则进一步阐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燮理,即协调管理,修政意味着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治理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用兵,则是在必要时采取军事手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后,“但令元气固,四海乐升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元气,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力量或生命力,只有确保国家根基稳固,才能实现四海升平的理想局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方孝孺对于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展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作者介绍
方孝孺

方孝孺
朝代:明   字:希直   号:逊志   籍贯:宁海   生辰:1357—1402年7月25日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猜你喜欢

后怨歌行

藕丝断,不再连。铜镜破,不再圆。

即看金屋人如旧,昨日恩情今日捐。

情多情少安足计,只道色衰恩始替。

惊心最是落花风,偏在温存旖旎中。

妾恨不为珠娘楼、窈娘井,骨碎君前犹耿耿。

《求凰曲》化《白头吟》,拨尽红炉灰已冷。

当初离乡来,满望登玉阶。

玉阶非不登,转瞬沉草莱。

乃知苦乐真相倚,才隔衾裯同万里。

升沉反覆变须臾,纵有容华难久恃。

(0)

过显佑祠口占

柳曳长堤水漱沙,寻春春入梵王家。

清江三日重来晚,落尽樱桃两树花。

(0)

秋郊有感

数载重经此地过,荒林不复听樵歌。

满山落日行人少,一路新坟战骨多。

彫敝那堪频水旱,转输况未息兵戈。

书生空洒西风泪,静掩柴门可奈何。

(0)

饮酒作

平生兴在酒,往往欢相持。

所遇辄成醉,劝酬两不辞。

划然天地开,六合照心脾。

荣辱共誉毁,纷纷久所遗。

古人亦已死,来者知为谁。

悠悠万古心,峥嵘并须眉。

(0)

十一月朔江上赠恽生兼呈张子·其二

吴绫百幅老朱颜,壮志空令物外闲。

辟谷何年辞帝子,采芝今日见商山。

(0)

送张伯史下第归·其二

骋才时倚马,著论或经年。

解道工无益,犹矜赋必传。

自甘蒙鴳笑,未肯受蚿怜。

最惜斯文意,苍茫落日县。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马钰 曹勋 陈曾寿 孙蕡 吴芾 岳珂 许南英 黄景仁 邹浩 文徵明 元好问 刘禹锡 董其昌 王慎中 释文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