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寄 渭 州 经 略 王 龙 图 宋 /梅 尧 臣 西 城 橐 驰 来 驾 兰 ,入 贡 美 玉 天 可 汗 。萧 关 夜 开 月 团 团 ,弹 筝 古 峡 鸣 哀 湍 。前 将 军 ,不 擐 甲 ,取 大 官 。今 将 军 ,能 抚 士 ,尚 盘 桓 。河 西 五 郡 兵 气 完 ,骏 马 跃 栈 无 箭 瘢 。我 嗟 乘 劣 不 受 鞍 ,焉 得 乞 与 都 人 看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须(bù xū)的意思:不必,不需要
犯边(fàn biān)的意思:冒犯边界,越界行为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汉地(hàn dì)的意思:指中原地区,也泛指中国的土地。
胡天(hú tiān)的意思:指言之不准确、荒唐无稽。
练卒(liàn zú)的意思:指磨练、训练士兵,使其成为合格的军人。
虏尘(lǔ chén)的意思:指被俘虏的人,也用来比喻失败、被征服或受制于人。
鸣筝(míng zhēng)的意思:指弹奏筝琴,表示发出美妙的音乐声音。
儒将(rú jiàng)的意思:指能够兼具儒家思想和将军才能的人。形容一个人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
遥知(yáo zhī)的意思:通过远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得知事物的真相或情况。
玉关(yù guān)的意思:指高山峻岭,也比喻险要的关口。
- 注释
- 儒将:指有学问且能文能武的将领。
虏尘:敌人的军队或尘土,代指敌情。
犯边:侵犯边境。
卷旗:收起旗帜,表示准备或行动结束。
汉地:指中原地区,这里是将领的故乡或目标。
胡天:指北方或异族的领地。
练卒:训练士兵。
朝营鼓:早晨的军营鼓声,象征军事活动开始。
鸣筝:弹奏筝,可能是士兵的娱乐活动,也显出和平气氛。
夜峡泉:夜晚的峡谷泉水声。
玉关路:玉门关附近的道路,象征边关。
烽火不须传:烽火不再传递警报,意味着和平稳定。
- 翻译
- 一位儒雅的将领来到边塞,敌人的尘土不敢侵犯边境。
他卷起旗帜眺望汉家的土地,收束战马返回胡地天空。
白天操练士兵击鼓,夜晚在峡谷泉旁弹筝奏乐。
远方的玉门关,无需烽火传递消息,已知平安无事。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渭州经略王龙图》,描绘了一位儒将戍守边疆的场景。首句“儒将一临塞”展现了将领的文武双全,他以儒家风范莅临边关,使得敌人的侵犯止息。“虏尘无犯边”进一步强调了边界的安宁,敌人的嚣张气焰因他的到来而收敛。
接下来的两句“卷旗瞻汉地,收马入胡天”,通过动作细节描绘了将领的军事行动,他收起旗帜,带领士兵进入胡人领地,显示出他的决断和战略部署。夜晚,军营中依然鼓声震天,训练士兵,而筝声则在峡谷泉旁回荡,展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军中的娱乐生活交织。
最后两句“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将领深信其戍守能力的信心,认为他在玉门关的路上,烽火无需频繁传递警报,足以显示边防稳固。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儒将的才能和边关的安定,同时也体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风貌。梅尧臣的笔触简洁有力,富有画面感,展现了对王龙图经略的敬佩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嘉靖丙戌十二月庚申始得子年已五十有五矣六月静齐二丈昔与先公同举于乡闻之而喜各以诗来贺蔼然世交之谊也次韵为谢二首·其二
自分秋禾后吐芒,敢云琢玉晚圭璋。
漫凭先德馀家庆,岂是生申降岳祥。
携抱且堪娱老况,长成或可望书香。
不辞岁岁临汤饼,还见吾家第几郎?
诸生
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
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
有琴不肯弹,有酒不肯禦。
远陟见深情,宁予有弗顾?
洞云还自栖,溪月谁同步?
不念南寺时,寒江雪将暮?
不记西园日,桃花夹川路?
相去倏几月,秋风落高树。
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
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
养马行
领马易,养马难,妻子冻馁俱尪孱。
若有刍豆且自餐,安能养马望息蕃。
平原草尽风色寒,羸马散放声嘶酸。
忽然倒地全家哭,便拟赔偿卖茆屋。
茆屋无多赔不足,更牵儿女街头鬻。
邻翁走慰不须悲,我家巳鬻两三儿。
刈麦行
黄云盖地看迷茫,村南村北人攘攘。
我来无事立陇首,风吹习习饼饵香。
麦秋天气晴正好,不祈风雨祈骄阳。
男颜欣欣女颜喜,手足胼胝争奔忙。
刈者未毕拾者至,穷民蚁聚如蜂狂。
老农为我前致语,去春麦亦不寻常。
未能上场伤淫潦,郊坰汪濊成凶荒。
今年四月愁亢旱,桑木甘雨荷吾皇。
何须两岐并九穗,金茎珠颗含光芒。
幸喜八口免沟壑,纷纷此辈来何方?
仰首加额祝上苍,但愿年年礼稔足仓箱,任他鼠衔雀喙终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