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这是一首表达对母爱深切怀念和哀怨情绪的诗歌。诗人通过设想自己遭受寒冷和饥饿,父母对儿子的责罚与遗弃的情境,抒发了对母爱的渴望和孤独无依的悲凉。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两句开篇即点明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他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的责罚,反映出一种原始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接着“儿罪当笞,逐儿何为。”表达了对被遗弃状态的无奈和困惑。
在“儿在中野,以宿以处。”这两句里,诗人描绘了一种绝望与孤独的境遇,自己在广阔荒野之中,无人相伴,只能凭借自然之物为依托。紧接着“四无人声,谁与儿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
下文“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则是对生存状态的哀求和无奈的叙述,再次凸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安。最后,“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母爱的渴望,以及没有得到母亲疼爱而感到的深切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复,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能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映照出古人对于家庭、亲情尤其是母爱的渴望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