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此诗《柳(其三)》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柳絮随风飘舞的情景,寓含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哲思。
首句“一片花飞似白头”,以“花飞”比喻柳絮,将柳絮比作白发,形象地描绘出柳絮轻盈飘落的姿态,同时暗喻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柳絮如同白头老人般,虽已老去,却依然轻盈地在空中飞舞,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洒脱与自由。
次句“为萍亦复逐风流”,进一步描述柳絮随风飘荡的情景,如同浮萍一般,不问方向,随波逐流。这里不仅描绘了柳絮的动态美,也隐含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后两句“银装筝子红牙拍,谁按杨枝不起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柳絮比作“筝子”,而“红牙拍”则象征着演奏者的手指,暗示柳絮在空中飘舞时的节奏感。同时,“杨枝”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哀愁或忧伤,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面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时内心的愁绪。然而,“不起愁”三字,又透露出诗人试图超越这种愁绪,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絮飘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边
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煖色中。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
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
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
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
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
倏忽坐还合,俄思甚兼秋。
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
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九
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
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群盗奔。
克宽则昆虫内向,彰信则殊俗宅心。
浮桥有月支抱马,上苑有乌孙学琴。
赤玉则南海输赆,白环则西山献琛。
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