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拔帜(bá zhì)的意思:拔起旗帜,引领潮流或指挥全局。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不愧(bù kuì)的意思:表示符合预期,不辜负期望或名声。
城闉(chéng yīn)的意思:指城墙上的楼槛。
妇人(fù rén)的意思:指女子的仁慈和温柔,也形容妇女的善良和宽厚。
孤臣(gū chén)的意思:指在朝廷或组织中没有得到支持或忠诚的臣子或下属。
裹尸(guǒ shī)的意思:指死者被裹在布中安葬。
擐甲(huàn jiá)的意思:穿上战甲
将军(jiāng jūn)的意思:指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也可用来形容勇敢、有能力的领导者。
近中(jìn zhōng)的意思:接近中心或中央。
军前(jūn qián)的意思:指在军队面前或军事活动中。
男子(nán zǐ)的意思:指有勇气、有胆识、有男子气概的男人。
年来(nián lái)的意思:指多年以来的时间。
若使(ruò shǐ)的意思:如果,假如
三百(sān bǎi)的意思:指数量众多,形容数量或程度非常大。
投醪(tóu láo)的意思:指投身到某项事业或工作中,全力以赴。
一身(yī shēn)的意思:指一个人身上具备了多种特质或才能。
战士(zhàn shì)的意思:指参加战争并勇敢作战的人,也泛指为了某种事业而奋斗的人。
帐下(zhàng xià)的意思:帐下指的是领导或长官的麾下,也可以指部属或手下。
中宸(zhōng chén)的意思:指皇帝的居所,也用来形容地位高、权力大的人。
真男子(zhēn nán zǐ)的意思:真正的男子汉,指真正有男子气概和品德的男性。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甲申年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宁武关,周总兵英勇战死的场景。诗人魏象枢以慷慨激昂的笔触,展现了周总兵忠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首联“大呼高帝出城闉,三百年来此一身”,开篇即以“大呼”、“高帝”、“三百年”等词,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的豪迈气概。这里的“高帝”可能暗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可能是对周总兵所代表的明朝忠贞精神的一种象征性表述。通过“出城闉”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周总兵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英勇姿态。
颔联“帐下投醪多战士,军前拔帜是孤臣”,进一步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在“帐下投醪”这一细节中,诗人巧妙地将士兵的士气与将领的决策联系起来,暗示了周总兵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还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和拥护。而“军前拔帜”则直接展示了周总兵作为“孤臣”的英勇行为,他不仅坚守阵地,还亲自参与战斗,拔掉敌方旗帜,彰显了其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颈联“裹尸不愧真男子,擐甲曾闻有妇人”,是对周总兵英勇牺牲的赞颂。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裹尸”与“不愧”、“真男子”相对照,强调了周总兵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后悔,展现出真正的英雄气概。“擐甲曾闻有妇人”这一句,虽然字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在赞扬周总兵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暗含对女性在战争中的特殊贡献的肯定。
尾联“若使将军犹未死,彗芒那敢近中宸!”则是对周总兵英勇事迹的总结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如果周总兵还活着,那么像彗星般迅速崛起并威胁到朝廷的势力,恐怕也不敢轻易靠近。这句话既是对周总兵英勇行为的崇高评价,也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周总兵英勇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其忠贞不渝、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