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金幼孝挽诗》
《金幼孝挽诗》全文
明 / 杨士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英年令质秋水娟娟

才行诸昆重,诗书累代传。

一朝化物万事浮烟

听话临终意,何人不怆然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才行(cái xíng)的意思:表示某个条件或要求符合要求,才能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要求。

怆然(chuàng rán)的意思:形容悲伤、失望的心情。

浮烟(fú yān)的意思:形容事物虚幻、不真实。

化物(huà wù)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娟娟(juān juān)的意思:形容女子美丽动人。

累代(lěi dài)的意思:代代相传,世世代代。

临终(lín zhōng)的意思:指临近死亡的时刻

令质(lìng zhì)的意思:指使,命令他人做事

秋水(qiū shuǐ)的意思:形容水面清澈透明,如秋天的水。

诗书(shī shū)的意思:指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随化(suí huà)的意思:指事物随着环境、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

听话(tīng huà)的意思:指遵守命令,服从指挥,不违背或不违抗。

万事(wàn shì)的意思:万事如意是一个祝福的词语,意思是希望一切事情都能如愿以偿,顺利成功。

一朝(yī zhāo)的意思:指短短的一段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的转变。

英年(yīng nián)的意思:指年轻的年龄,形容人年轻时充满活力和朝气。

鉴赏

这首挽诗《金幼孝挽诗》由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士奇所作,通过对金幼孝英年早逝的哀悼,展现了对逝者才华与品德的高度赞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金幼孝的品质比作“秋水”,既清澈又娟秀,寓意其人格高尚,才情出众。

首句“英年兼令质”直接点明了金幼孝不仅在年纪上年轻,而且在品行上也极为优秀,为后文对其才华和家族传承的赞美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秋水映娟娟”一句,以秋水的清澈明亮来比喻金幼孝的才华与气质,形象地描绘出他如秋水般深邃而纯净的形象。

“才行诸昆重,诗书累代传”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金幼孝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他在诗书方面的成就。通过“才行”与“诗书”的并提,不仅表现了他在实际才能与文化修养上的双重卓越,还暗示了他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贡献。

“一朝随化物,万事逐浮烟”则表达了对金幼孝突然离世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短暂。这里的“化物”与“浮烟”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变迁与世事的虚幻,强调了生命与世间万物一样,终将归于自然,无法永恒。

最后,“听话临终意,何人不怆然”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金幼孝临终遗言的深切感怀,以及对这种失去的普遍哀伤。这句话不仅是对金幼孝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所有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触动人心。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金幼孝生平的简要回顾和对其逝世的哀悼,展现了杨士奇对逝者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美好品质的颂扬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杨士奇

杨士奇
朝代:明   字:士奇   号:东里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生辰:1366~1444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你喜欢

醉后口号二首·其一

新书欲献帝王家,奈此家贫道路赊。

醉卧江村风雪里,时时自比贾长沙。

(0)

赠歌舞女童

漳河女子荐良童,名在先朝乐部中。

记得教坊新队子,江南江北舞春风。

(0)

无题五首·其四

月落长门去,千门夜色浓。

梦间无限乐,不道在宫中。

(0)

江上逢旧妓李氏见过四首·其四

平常歌舞不能闲,多在青春甲第间。

借问年来还到否,朱门风雨几家关。

(0)

寒夜与家人坐语忆客中时

茅屋夜灯青,竹庭寒雪白。

不对室中人,依然去年客。

(0)

张山人见访留宿草堂

夕阳欲没静沙墟,喜子能来慰索居。

生事萧条惭客里,交情契阔叹兵余。

买鱼急唤临江艇,炊黍深开映竹厨。

屈指故人能几在,莫辞同醉卧田庐。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汤思退 殷英童 周孚先 萧道成 徐浩 曹龙树 刘太真 淮南小山 王延彬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董士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