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中的作品,通过描绘行经广阳山道时所见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联“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开篇即以“出峡”引出旅程的开始,暗示了从狭窄的峡谷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杉松郁不开”则描绘了一种虽有生机却显得压抑的景象,杉松密布,似乎难以透出一片光明,预示着旅程的艰难与挑战。
颔联“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自然氛围。雷声轰鸣,仿佛从千座山峰之间落下,雨幕如同万座山峰涌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暴雨倾盆的壮观景象。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壮丽,也隐含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之情。
颈联“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转而关注社会现实。诗人提到尽管地理环境优美,但因年成歉收,官吏的能力和资源都受到了损害。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尾联“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悲痛。面对干旱的威胁,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水如泉涌般洒向荒草丛生之地。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现象影响人类命运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现实关怀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情怀。它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世关系的独到见解。
一气万化之所种,眼处不透花重重。
达人于中有大观,得处何止如鸡虫。
倒尔鼻息作雷吼,佛祖望之犹缩手。
抬头三世才晓昏,过眼千差孰妍丑。
孤云为伴鸟助歌,沙鸥起舞鱼吹波。
世间忧乐如我何,病夫聊示见其多。
化缘架就留香堂,乞饭又饱留香众。
明年入夏便归来,三日一斋五日供。
普愿雪山立雪徒,圣箭离弦万钧重。
康庐诸峰欧阜殊,寺称天上众五湖。
古来相传应真辈,多入此众潜安居。
有为白癞聊戏剧,邻坐恶之思割席。
一朝忽怪单位空,遗下疮痂渺无迹。
东山若是与同时,捶折其胫宁容之。
圆今病痛又相似,放过从教天下疑。
雪窦性化士,得得访空生。
粗茶吃一碗,淡话说两声。
贫无钱注疏,懒作偈送行。
只有霜空月,相随到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