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印欲辞罗水去,祇倾罗水奠离觞。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艾萧(ài xiāo)的意思:形容人的性格高尚、品行纯洁。
不悟(bù wù)的意思:不理解或不明白
谗言(chán yán)的意思:指别人故意说出或散布的诽谤、中伤的言辞或谣言。
怀沙(huái shā)的意思:怀沙是指抱着沙子,比喻事情虚幻、不切实际,或者形容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所作为。
举国(jǔ guó)的意思:全国一致地、全体国民一起
兰芷(lán zhǐ)的意思:兰芷是指兰草和芷草,比喻品德高尚、清雅纯洁的人。
离觞(lí shāng)的意思:离开酒杯
名实(míng shí)的意思:指事物的名义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
千载(qiān zǎi)的意思:千年的时间。
人君(rén jūn)的意思:指君主、国家的统治者。
斯文(sī wen)的意思:文雅有礼貌,举止得体。
未亡(wèi wáng)的意思:指尚未死亡或灭亡。
无人(wú rén)的意思:没有人,没有人照料或管理的状态
修名(xiū míng)的意思:修饰名字,指美化、装饰人的名字或称谓。
有幸(yǒu xìng)的意思:表示幸运或荣幸。
争光(zhēng guāng)的意思:争取荣誉和光彩
正论(zhèng lùn)的意思:
(1).谓正直地议论事情。《汉书·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秦併六国平话》卷中:“御史纠是察非,臺諫中书忠言正论。”
(2).正确合理的言论。 宋 叶适 《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你这个自是正论。然而我看他们化的钱,实在寃枉得可笑!” 茅盾 《杂感二题》:“这是客观的看法,也是适时的正论。”终归(zhōng guī)的意思:最终、归根到底
- 翻译
- 为屈原投江自尽实在令人悲痛,千百年来他的高尚名声并未消亡。
全国上下无人理解君王,文人贤士的美德在日复一日中发扬光大。
恶意的诽谤如同艾草和萧条,终究无法掩盖公正言论的芬芳。
他解下官印准备离开,只在罗水边设宴以酒祭奠离别之情。
- 注释
- 怀沙:指《楚辞·九歌·怀沙》, 屈原的作品。
固:本来。
堪:值得。
伤:悲伤。
修名:美好的名声。
亡:消失。
举国:全国上下。
君:君王。
悟:理解。
斯文:指有教养的人,这里特指文人。
幸:幸运。
争光:发扬光大。
谗言:恶意的诽谤。
枉:无端。
艾萧:比喻不幸或困苦。
恶:恶劣。
正论:公正的言论。
兰芷:兰花和白芷,象征高洁。
香:芬芳。
解印:解下官印。
辞:告别。
罗水:地名,可能指湘江(古人常以湘水代指屈原)。
奠:祭奠。
离觞:离别之酒。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希鄂所作的《汨罗庙》,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美。首句"怀沙一死固堪伤"直接触及了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剧,流露出哀伤之情。接着,诗人认为屈原的美德和声誉虽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千载修名实未亡",强调了他的精神永存。
"举国无人君不悟"一句揭示了屈原悲剧的深层原因,即君王未能理解他的忠贞与智慧。然而,诗人认为这种困境反而让屈原的文学成就得以彰显,"斯文有幸日争光",表明了屈原的作品在后世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谗言枉以艾萧恶,正论终归兰芷香",通过对比,赞美了屈原的清白和正直,即使遭受诽谤,其人格如兰芷般芬芳,真理终将被时间证明。
最后,诗人想象屈原解印离去的情景,"解印欲辞罗水去",并以"祇倾罗水奠离觞"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凭吊,以酒祭奠,寄托哀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对屈原的评价既惋惜又敬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崇高的文化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