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
- 拼音版原文全文
秋 日 陪 姚 郎 中 登 郡 中 南 亭 唐 /郑 巢 云 水 生 寒 色 ,高 亭 发 远 心 。雁 来 疏 角 韵 ,槐 落 减 秋 阴 。隔 石 尝 茶 坐 ,当 山 抱 瑟 吟 。谁 知 潇 洒 意 ,不 似 有 朝 簪 。
- 翻译
- 云雾弥漫,水色带着寒意,高高的亭子引发出远方的思绪。
大雁飞过,稀疏的号角声回荡,槐树落叶,减少了秋天的阴郁气氛。
隔着石头坐着品茶,面对着山峦弹奏瑟乐。
谁能理解我这份自在洒脱的心境,仿佛并不像身居官场,佩戴朝簪。
- 注释
- 云水:云雾和流水。
寒色:寒冷的色调或气息。
高亭:高耸的亭子。
远心:遥远或深远的心情。
雁来:大雁飞来。
疏角韵:稀疏的号角声。
槐落:槐树落叶。
秋阴:秋天的阴暗。
隔石:隔着石头。
尝茶:品茶。
当山:面对着山。
抱瑟吟:弹奏瑟乐并吟唱。
潇洒意:自在洒脱的心境。
朝簪:古代官员的冠饰,象征仕途。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景象,充满了静谧与淡远的情调。"云水生寒色"一句,勾勒出秋日里水气与云雾相结合的清冷画面,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而"高亭发远心"则透露出诗人登临高处,视野开阔之时所产生的心境变化,那份心旷神怡,仿佛可以触及遥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雁来疏角韵"和"槐落减秋阴"两句,更是秋意盎然。秋天的雁行飞过,声音清脆,如同古代诗词中的某种乐器发出的音调;而槐树的叶子随着季节的转换渐渐凋零,带来了更浓重的秋色和阴影。这些细腻描写,让人仿佛能闻到秋风中那淡淡的枯叶气息。
"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两句,则展示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生活状态。坐在山中,隔着巨石品味茶香,而后又拥抱瑟琴,低声歌唱,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景,让人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最后的"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两句,则流露出诗人的淡泊心境。"潇洒意"指的是一种超逸脱俗的心态,而"不似有朝簪"则表明这种心境与世间的名利、红尘无关,犹如古时贵族头戴的簪,不再是诗人追求的东西。这份超然物外的情怀,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高洁情操的体现。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空城雀
双雀下空城,谷穗黄离离。
二雀跳踉鼓翼啄谷穗,其朋千百咸来集,小者啾啾是其儿。
谁者翁妪,被发曳鞋来打雀。
雀薨薨,飞上城,嘈嘈鸣。两人恰欲抽身,雀便复集。
回头骂雀,辛苦长得禾,汝忍饱之我无粒。
手中乏利弹,又蔑网罗。天旋日昏,柰尔雀何。
型范
器土必型,器竹必范。绥则有蝉,冠则有范。
哲人畏威,爰矜爰业。省之察之,春冰是涉。
帝命攸畀,而胡罔嘉。忽心乘之,厥玉斯瑕。
圣戒罔念,贤省日三。舆则倚之,立则如参。
渊鱼负冰,谷鸟嘤嘤。贤岂在贵,愚匪无荣。
维彼贤人,省躬靡疚。彼愚何人,外华中垢。
花见羞后唐明宗淑妃王氏也予读五代史感其濒死为子乞命数语故为赋之
花见羞,问汝何时生,不得见尔面,徒闻誇尔名。
尔名至今犹在人,尔貌当时知绝伦。
花见羞,双蛾绿,出侯门,入金屋。
君王本代来,不识中州曲。
风尘一朝起,零落随马足。
随马足,事已非,果然摧眉伏沙泥。
游魂茫茫绕青冢,罗衣血染何当归。
花见羞,入黄泉,生时花应妒,死后花反怜。
花谢枝头子还结,妾死心事谁当传。
君王墓草埋寒烟,春风麦饭洒谁边。
花见羞,恨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