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鸣晚角,雨雪塞云低。
《塞下曲》全文
- 注释
- 北风:从北方吹来的风。
鸣:发出声音,这里指号角声。
晚角:傍晚时分的号角声。
雨雪:下雨夹雪。
塞云低:乌云密布,天色阴沉,似乎要下雪或雨。
烽举:烽火台点燃烽火,古代报警或传达军事信息的方式。
战军动:军队因战争而行动起来。
天寒:天气寒冷。
征马:征战中的马匹。
嘶:马的叫声。
出营:从军营出来。
红旆:红色的旗帜,这里指军旗。
展:展开,飘扬。
过碛:穿过沙漠地带。
暗沙:沙漠中因光线昏暗或风沙大而显得模糊不清的沙地。
迷:使人迷惑,看不清楚。
- 翻译
- 北风吹响了傍晚的号角,雨雪厚重使得天空阴沉。
烽火燃起预示战争爆发,天气严寒中战马也在嘶鸣。
离开军营红色旗帜展开,穿越沙漠昏暗的沙尘让人迷失方向。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备的图景,通过对北风、雨雪、烽火等自然和战争元素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争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鸣晚角”、“塞云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阴冷萧瑟的氛围,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战争即将来临的紧迫感。
“烽举战军动”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的爆发,展现了战争的紧急与激烈。“天寒征马嘶”则不仅描写了严酷的气候,也通过马匹的嘶鸣,传递出士兵们即将出征时的悲壮情怀。
“出营红旆展,过碛暗沙迷”两句,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深化了边塞战争的氛围。红色的军旗在荒凉的戍堡中飘扬,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斗志;而“过碛暗沙迷”则描绘出士兵们在艰难险阻中行进的情景,突出了边塞之战的艰辛与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战争氛围的精细刻画,表达了边塞将士们的坚守与牺牲,也映射出诗人对于边疆地区的深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