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柳枝词十三首·其十三》
《柳枝词十三首·其十三》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词  词牌: 杨柳枝

阳门三月初,家家柳绿藏乌。

欢似白花飘荡去,忍能弃掷博山炉。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花(bái huā)的意思:形容徒劳无功、白费心机的事情。

博山(bó shān)的意思:形容人学识渊博,知识丰富。

家家(jiā jiā)的意思:指家家户户、每家每户。表示普遍、广泛。

柳绿(liǔ lǜ)的意思:形容柳树的叶子呈现出鲜绿的颜色,比喻事物新鲜、生机勃勃。

飘荡(piāo dàng)的意思:飘动、摇摆、漂浮。

弃掷(qì zhì)的意思:将某物视为破旧的鞋子般抛弃,比喻对人或物不重视或不珍惜。

三月(sān yuè)的意思:指春季三个月,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时间或者某个事物的阶段。

杨柳(yáng liǔ)的意思: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用来形容柔软、婉约的女子。

阳门(yáng mén)的意思:指大门、正门。也用来比喻重要的位置或重大的事件。

月初(yuè chū)的意思:指一个月的开始或开头。

掷博(zhì bó)的意思:指赌博、投机或冒险行为。

博山炉(bó shān lú)的意思:比喻人的才能或技艺非常高超。

翻译
在宣阳门外的三月之初,家家户户的杨柳新绿中隐藏着乌鸦。
人们的欢乐如同白色的柳絮随风飘散,怎忍心舍弃那珍贵的博山香炉。
注释
宣阳门:指某个具体的城门。
初:刚刚开始。
家家:每家每户。
杨柳:春天的柳树。
绿:绿色。
藏乌:隐藏着乌鸦。
欢:欢乐。
似:像。
白花:白色的柳絮。
飘荡去:随风飘散。
忍:忍心。
弃掷:舍弃。
博山炉:古代的一种香炉。
鉴赏

这是一句极富意象和情感的诗句,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之手。首先,从“宣阳门前三月初”可以想见春天早晨的景致,宣阳门在古都洛阳城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门。而三月初正是柳树发芽,新绿初生的时节,家家户户的杨柳似乎与人们共享这份生机。

紧接着,“家家杨柳绿藏乌”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成群结队的乌鸦在郁郁葱葱的柳树间穿梭,仿佛在这春意盎然中寻找它们自己的世界。这里的“绿藏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透露出诗人对平和安宁生活的一种向往。

然后,“欢似白花飘荡去”中的“欢”字表达了一种无声的喜悦,这里所指的“白花”很可能是柳絮,它们随风飘落,仿佛在空中跳舞一般。这一幕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放松。

最后,“忍能弃掷博山炉”则显得有些矛盾与无奈。博山炉是一种古代取暖的设备,到了三月初,气温逐渐回暖,但夜晚仍有凉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夏日炎热的不舍,以及对寒冷冬日的怀念。在这里,司马光用“忍能弃掷”四字,流露出一种对季节更迭、万物更新的无常感慨。

总体而言,这句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春天美好景象的欣赏,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带来的复杂情绪。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木笔

巧如鸡距锐如簪,蘸紫濡红粉不深。

青帝合教随侍史,万花国里写春心。

(0)

见梅

绝怜生意上寒枝,几度巡檐错恨迟。

数点疏花人未见,窗间早被月明知。

(0)

望彭蠡

万壑气交会,今知楚泽雄。

水明才辨树,雾合忽迷空。

远浦沈初月,孤舟乱去鸿。

阑干已愁思,渔唱入蘋风。

(0)

閒题·其六

鞦韆墙外入斜晖,过尽残花客不知。

春色三分桃李去,一分犹在绿杨枝。

(0)

陈节斋挽诗·其三

早岁登门叨赏异,暮年造阙喜追陪。

每从省户供词去,多向都曹诵句来。

逐客赠年今尚在,痴儿别饮恰方回。

湖边握手如前日,身隔千山叹玉埋。

(0)

雁足书

中郎沙漠外,羝乳事何如。

赖有云中雁,能传足上书。

衔芦来内苑,系帛自穹庐。

地说荒寒极,人称老病馀。

史徒誇问犬,诗莫咏烹鱼。

青鸟仙家使,吾今益信渠。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刘方平 李兆洛 冒襄 刘向 王渥 包节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