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覆巢(fù cháo)的意思:指家破人亡,形容悲惨的境况。
浮屠(fú tú)的意思:比喻虚幻的事物或空中楼阁。
精舍(jīng shè)的意思:指修行者、学者修身养性的地方。
可恶(kě wù)的意思:指令人憎恶、讨厌的事物或行为。
茅茨(máo cí)的意思:茅茨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住所简陋、破旧不堪。
奈何(nài hé)的意思:表示无法改变或无法逃避的局面或境遇。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青丝(qīng sī)的意思:指年轻人的头发,也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
山僧(shān sēng)的意思: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比喻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人。
少憩(shǎo qì)的意思:少憩指休息时间短暂,不够充分的意思。
诗书(shī shū)的意思:指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我行(wǒ xíng)的意思:表示自己有自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
午暑(wǔ shǔ)的意思:指夏季午时的炎热天气。
学佛(xué fó)的意思: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燕泥(yàn ní)的意思:指人在困境中能保持清醒、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
养儿(yǎng ér)的意思:指培养子女,教育子女。
以为(yǐ wéi)的意思:错误地认为,误以为
两足尊(liǎng zú zūn)的意思:指人类,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修行者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开篇“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两句,通过对菩提寺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荒废与静寂的氛围,其中“兵馀”暗示着战乱后的平静,“茅茨”则是野草丛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
“我行勌午暑,少憩容奴炊”表明诗人在炎热的夏日午后进行散步,同时观察到农夫在田间劳作的情景。这里“勌午暑”的用法,生动地展现了夏季的酷热,而“少憩容奴炊”则表现出对辛勤劳作农民的同情。
接下来的“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两句,揭示了诗人作为一名佛门弟子的自我定位,以及他对于世间苦难所产生的情感。这里“兴悲”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和生命苦短的深刻理解。
最后,“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则是诗人的自述,他通过在墙上留下的诗句来传递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将这些诗作为对佛教塔院(浮屠)的颂赞。这里“浮屠规”暗示着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超越现世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农民生活以及个人修行感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悲悯,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对于个体生命价值和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
贾井裴亭遍短筇,红尘归骑又匆匆。
我寻桂树吟招隐,君对莲花诵易通。
今日江山劳别梦,他年灯火课新功。
濂溪最念初平老,恨听连床话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