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闭乱山高,月出万象杳。
猿啼晚更急,虎迹寒觉少。
白人(bái rén)的意思:指文字清晰、明确,没有歧义。
俯视(fǔ shì)的意思:从上往下看,以高人姿态看待或傲视他人。
光远(guāng yuǎn)的意思:光明的前途,远大的前程
还归(hái guī)的意思:归还、归宿
揽衣(lǎn yī)的意思:指抓住衣服,表示抓住、掌握住某物或某种情况。
了了(liǎo liǎo)的意思:了解得很清楚,非常明白。
冷泉(lěng quán)的意思:指清凉宜人的泉水,比喻心境平和、冷静。
蒙蒙(méng méng)的意思:形容雾气、烟雾等稠密而模糊的样子。
木杪(mù miǎo)的意思:木杪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树木的顶端或山林的深处。在引申意义上,木杪也表示事物或人物的最高点或最深处。
人影(rén yǐng)的意思:人的身影或形象
树色(shù sè)的意思:指树木的颜色或树木的形象。
万象(wàn xiàng)的意思:形容事物繁多、变化无穷。
这首清代诗人史夔的《合涧桥步月》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中月夜景象。首句“门闭乱山高”展现了环境的偏远与险峻,暗示诗人独自在深山之中。随着月亮升起,“月出万象杳”,万物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显得幽深而寂静。
“揽衣步岩际,俯视群木杪”两句,诗人披衣而出,漫步于岩石之间,向下望去,只见树木梢头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接下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霜黄树色暗,地白人影小”,秋霜使树色微黄,地面映照着皎洁月光,人的影子显得格外渺小,反映出夜晚的寂静和空旷。
远处的湖面,“湖光远蒙蒙”,被月色笼罩得模糊不清,而近处的巢鹤则清晰可辨,“巢鹤近了了”,动静结合,更显月夜的生动。猿猴的啼声在夜晚显得尤为急促,“猿啼晚更急”,而虎的踪迹因寒冷而稀少,更添了几分荒凉。
最后,诗人决定返回冷泉亭,期待着山月破晓的时刻。“还归冷泉亭,会待山月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黎明的期待,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山景,通过动静结合、远近交错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而又富有生机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春漠漠。任晚风、吹乱云鬟,慵去梳掠。
倚着阑干无一语,红日看看欲落。
恰早有、月窥帘幕。才听杜鹃啼过,隔墙又动弦索。
红酥冷了,更重温、谁同酌。虚弱浑瘦削。
惜娇波血泪,丝丝都凝床角。
不合当初曾咏絮,今日似伊飘泊。
又何怪、柔条难托。一日千头万绪,难将旧恨忘却。
待笺心事问天公,如何着。
别来不道流华换。火云飞、南风扇。
抛他水阁幽欢,博得炎途离怨。万水千山迢迢远。
难与你题诗罗扇。多少好风情,付异乡莺燕。
浮瓜沉李冰盘献。未同尝、怎生咽。
晚来试着轻衫,还是绿窗针线。墙外枣花黄纂纂。
更忆着、手中金钏。懒去揭纱橱,任斗横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