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登 灵 山 水 阁 贻 钓 者 唐 /杜 荀 鹤 江 上 见 僧 谁 是 了 ,修 斋 补 衲 日 劳 身 。未 胜 渔 父 闲 垂 钓 ,独 背 斜 阳 不 采 人 。纵 有 风 波 犹 得 睡 ,总 无 蓑 笠 始 为 贫 。瓦 瓶 盛 酒 瓷 瓯 酌 ,荻 浦 芦 湾 是 要 津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补衲(bǔ nà)的意思:指修补衣物,比喻补救过失或修复缺陷。
不采(bù cǎi)的意思:指不采取行动或不接受事物。
垂钓(chuí diào)的意思:指在河边或湖边垂钓,比喻等待时机或不积极主动地等待事情的发展。
风波(fēng bō)的意思:指风和波浪,比喻社会上的动荡和纷争。
江上(jiāng shàng)的意思:指在江河上,表示在江河之上或靠近江河的地方。
蓑笠(suō lì)的意思:指戴着蓑衣、戴着草帽,形容农民劳作的模样。也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形象或者工作状态。
瓦瓶(wǎ píng)的意思:指容易破碎的东西或形容人的头脑简单、思维迟钝。
斜阳(xié yáng)的意思:指太阳偏斜于地平线上方的时候,也比喻事物接近末日、衰败或人事已非的状态。
修斋(xiū zhāi)的意思:指修行者在佛教或道教中进行斋戒,禁止吃肉、饮酒等,以净化心灵。
要津(yào jīn)的意思:要津是指军事上重要的地区或要害地段,也用来比喻重要的关键之处。
渔父(yú fǔ)的意思:渔夫、渔民
- 翻译
- 在江上遇见和尚,不知他是何方神圣,每日修行斋戒缝补衣物,身心疲惫。
相比之下,渔夫悠闲地垂钓,独自面对夕阳,不需劳作以求生计。
即使风浪再大,他也能安然入睡,因为没有蓑衣斗笠,就证明他贫穷无依。
他用瓦罐装酒,用小瓷杯斟饮,生活简朴,而江边的荻浦芦湾对他来说却是重要的渡口。
- 鉴赏
诗中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江上劳作的景象,修补衣衫的勤勉形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渔父悠闲地垂钓,显示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独背斜阳不采人"一句,既可理解为僧人独自面向晚阳,无需他人帮助,也可能暗示其孤独与被忽略的状态。
"纵有风波犹得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即便是在波涛汹涌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紧接着,"总无蓑笠始为贫"则是说直到没有了蓑笠(一种穷人用的头巾)才感觉到贫穷,这里的“贫”字有深意,或许不仅指物质上的贫困,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孤独和被遗忘。
最后两句"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则描写了诗人自己或是对某种生活状态的向往。瓦瓶盛酒,瓷瓯酌,是一种简朴而自在的饮酒方式;"荻浦芦湾是要津"则可能指向一个隐秘而重要的渡口,或许象征着心灵的港湾。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不同生活境遇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洛川怀古
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
行见白头翁,坐泣青竹下。
感叹前问之,赠予辛苦词。
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
词赋归潘岳,繁华称季伦。
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
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
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
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
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
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
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
芳□□□□,□□□□□。
碑茔或半存,荆棘敛幽魂。
挥涕弃之去,不忍闻此言。
宿清源寺
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
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
尔来几何岁,溪草二八绿。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虚空走日月,世界迁陵谷。
我生寄其间,孰能逃倚伏。
随缘又南去,好住东廊竹。
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
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
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
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
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
下车已二月,开筵始今晨。
初黔军厨突,一拂郡蹋尘。
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
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
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
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
歌节点随袂,舞香遗在茵。
清奏凝未阕,酡颜气已春。
众宾勿遽起,群寮且逡巡。
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
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
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
洛阳有愚叟
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
浪迹虽似狂,谋身亦不拙。
点检盘中饭,非精亦非粝。
点检身上衣,无馀亦无阙。
天时方得所,不寒复不热。
体气正调和,不饥仍不渴。
闲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
野食或烹鲜,寓眠多拥褐。
抱琴荣启乐,荷锸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