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夜 宿 天 池 ,月 下 闻 雷 ,次 早 知 山 下 大 雨 明 /王 守 仁 昨 夜 月 明 峰 顶 宿 ,隐 隐 雷 声 翻 山 麓 。晓 来 却 问 册 下 人 ,风 雨 三 更 卷 茅 屋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峰顶(fēng dǐng)的意思:指山峰的顶部,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最高点或最高水平。
风雨(fēng yǔ)的意思:风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困难、艰险的境遇或艰苦的环境。
茅屋(máo wū)的意思:指简陋的房屋或住所。
三更(sān gēng)的意思:指夜间的最后一更,也指深夜。
山麓(shān lù)的意思:山脚下,指山的脚下或山脚附近的地方。
下人(xià rén)的意思:指低下的身份、地位或职位。
晓来(xiǎo lái)的意思:指天亮、黎明到来。
隐隐(yǐn yǐn)的意思:隐隐指的是模糊、朦胧、不明显的状态。
月明(yuè míng)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照耀的夜晚。
昨夜(zuó yè)的意思:指过去的夜晚,通常用来表示过去的事情或经历。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山顶住宿时,月光皎洁,然而却意外听到远处山脚下的隐隐雷声。诗人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感到惊奇,清晨醒来后询问山下的仆人,得知昨晚三更时分已经风雨大作,茅屋甚至被卷走。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日常对话,展现了山间气候变化的迅疾,以及诗人身处其中的孤寂与对山下生活的关心。王守仁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体现了明朝士人的山水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